精神分析的理論似乎已然大成。然而,即使連佛洛伊德的信徒也要大吃一驚的是,一個大轉變才剛要開始而已。這一次,新的教誨不是包含在單一的一本書中(像《夢的解析》或《性學三論》一樣) ,而是包含在為時十年的期間所出現的一連串文章與簡短的單行本之中。1914 年在《自戀引論》 (Introduction to Narcissism )中,佛洛伊德以其新观点提出一个假说,並聲稱如果與事實相矛盾的話,他原意撤回或改變。一直到那時為止,意識與無意識間的衝突及原欲與自我驱力的二元论这两个观念一直是精神分析最基本的東西。在《性學三論》中,佛洛伊德已經提到,在原欲投注於第一個客體(母親)之前,先存在有一個自體慾樂的早期階段。在同一時間,容格也已經提出精神分裂是由於“原欲轉而向內” (introversion of libido);而阿德勒也強調自尊的重要性。英国的艾利斯与德国的内可也曾描述自戀乃是性偏差的一种特定形式。在自戀中,個體愛上了自己。佛洛伊德的理論似乎是特意設計,以和上述诸人的說法相符。
在1913 年,自我驅力(ego drives) 與(含有性意味的)原欲( libido) 所作的區分,被修正為新的自我一原欲( ego-libido )理論。所以現在就出現兩種自我驅力,即原欲驅力與非原欲驅力這兩種。佛洛伊德的新觀念仍保有發展最早期是屬於自體慾樂階段的看法,不過他說,當自我開始分化以後,本來分散的原欲,便開始緊焦於其上,這就是“原初自戀”(primary narcissism) 。在其後的階段,有一部分的自戀會繼續維持,而原欲則大部分投注在母親身上,之後再投注在其他諸客體上。投注于客体的原欲(客體-原欲, object-libido) 可以撤回而重新投注在自我上。這就是弗洛伊德随后所称的“继发自恋” (secondary narcissism)。
這个理论隐示的是驱力理论的重新系统化。佛洛伊德原先對(不含性意味的)對正常個體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到原初自戀的殘餘部分。在神經症患者、同性戀及其他人身上更是如此。原欲從客體的撤回,解釋了諸如誇大妄想、慮病症、精神分裂症以及老年妄想、精神病( paraphrenia )等等情況。
在正常的情況下,愛戀的情感會直接從客體一原欲發出,這就是戀他之愛(anaclitic love) 。如果整個原欲都灌注在另一個人身上,而不足以維持自我的話,那就是迷戀( infatuation )。當原初自戀被不當地延長時,就會產生自戀型的愛情,此時個體在對象中只會看到他自己過去的樣子、現在的狀況以及未來他所希望的情形。
上述的自戀理論,乃是整個精神分析理論重新架構的濫觴。1915 年,佛洛伊德宣稱他正在構思一本他稱之為《後設心理學引論》 (lntroductionto Metapsychology) 的著作,預計由十二篇文章構成。不過後來正式發表的只有五篇。佛洛伊德感覺到有必要去重新建立一個足夠完整的觀念架構,來容納精神分析各方面已知的事實。依照他的定義,所謂後設心理學就是,可以從拓撲學的、動力學的及經濟學的觀點來描述心理的真實事件(psychological facts) 。所謂拓撲學(引自費赫納眾所熟知的觀念) ,指的是意識、無意識與前意識( preconscious )的區分。所謂動力學指的是諸精神力量( psychic forces) 彼此衝突。所謂經濟學指的則是通過享樂-不悅的原則( pleasure-unpleasure principle) 對諸心灵力量(mentalforces) 進行調節。
在《驅力及其變化》 (Drives and Their Vicissitudes) 一文中,佛洛伊德定义所谓驱力就是“體內的、持續流動的刺激源在精神上的代理人”。這是相對於源於特定的外在激發而生的感覺刺激。稍後,佛洛伊德界定了諸驅力的一般特徵:力量、目標、來源及其變化。後者包括:反向轉變(reversal into the opposite) 、轉向而指向主体( turning against thesubject) 、潛抑以及昇華。佛洛伊德同時也提到了內射的過程( introjection),嬰兒會向內投射享樂而向外投射不悅。最後,佛洛伊德處理到愛與恨產生的問題,認為雖然它們彼此是相反的一對力量,但是恨與愛比起來,在精神生活中的起源更早。這最後一點與先前的原欲理論相衝突,因而也是其後更多變革的先聲。
討論潛抑的論文使得有些精神分析師們大為驚訝。因為他們原本認為“潛抑” 这个观念乃是治病因的唯一解释模式。潛抑(现在在驱力的各種變化中排名第三)被分成初級潛抑及次級潛抑。在初級潛抑中,本能在精神中的呈現從沒有被允許進入意識中;而在次級潛抑中,諸種意識層面的呈現,因為其與某種被初級潛抑之意念相連結,而就此被拉入無意識。當原本承載了情感的諸意念受到了潛抑時,意念的命連與情感的命運可能有所不同。受到潛抑的諸意念自行整合成為幻想,而情感則轉型為焦慮。
在第三篇後設心理學的論文中,佛洛伊德強調無意識並不只包含被潛抑的材料,而且他再次陳述了無意識心靈的主要特徵(先前被稱為初級過程) 。無意識與現實並無關聯,它並不知有所謂時序衝突的原則,無意識的能量是不受束縛的。佛洛伊德強調了無意識幻想的重要性,也強調無意識的呈現出現在意識層面之前,必須通過語言化( verbalization )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