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上學的女兒
作者: 李維榕 / 5043次阅读 时间: 2013年11月02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w;m3Tqu'n't0不能上學的女兒心理学空间,\w0J }(g ^

心理学空间:j*e$D p e&o3H4|RP

2013 年 11 月 2 日

+Czzn;y5U%X0lx0心理学空间5z;| OD sgm*D

 李維榕博士

$L"x%Z1SL)H0心理学空间p~zq!t

故事從家開始 這少女十七歲,已經是大專學生,但是她不能上學,還沒有走到學校門前,已經是一身毛病發作, 不是腸胃不適,就是頭暈,甚至當場反胃,五臟翻倒,只好打道回府。但是回到家中,便一切回復正常。心理学空间]Z'v%w^]4bB$x~

心理学空间 V:ME]4nsiR,C4}W

少女五歲時父母離異,她還有一個小她兩歲的弟弟,與母親三人相依為命。主診醫生說,少女與母親關係尤其緊密,誰也離不開誰,他認為是母親自己的焦急和憂慮,把女兒維持在一種幼兒狀態。但無論他怎樣解說,都無法讓母親改變態度。因此要求我作一次臨床示範,怎樣處理這母女情意結。

bQ^B#T2T0

A#^T!yc F0主診醫生明白少女的拒學病,與家庭有關,但是如果說這全是受母親情緒所影響,卻只是說對了一部分,甚至涉嫌把矛頭指向母親,怪不得母親沒有反應。

dP bV%o7l)P2i0

\0s B(rg$@7]2U Hm0母親的憂慮當然會影響孩子,但是這並不是母親單方面的問題,孩子生來就是像海綿一樣,會吸收父母的訊息,即使母親心底下最不為人察覺的不安,也會成為孩子的不安,這一種互相牽引的自動反應,當事人自己也無法察覺,糾纏不清的道理,就是沒有界限,難分難解。

4rR{0WQwZF}J0心理学空间%@ o^AFFSF

家庭治療宗師 Jay Haley 經典之作《離家》(Leaving Home),談的就是這個現象。孩子長大,是要離開家庭的,這裏所指,是心理上的自立,並非搬離家庭那麼簡單。但是這個孩子正常發展的過程,卻最容易出現岔子。外面的世界往往難於面對,母親的懷抱實在誘人,而即使生活最充實的母親,也希望兒女長期圍在身邊,何況備受煎熬的母親?因此,孩子與父母雙方,很自然地就會唇齒相依。

l(^ E,ie4r0

3B3q.v:R1m tS4H$?0這少女的母親,長得十分漂亮,更像是女兒的姐姐,但是說起離婚時的辛酸,十多年來仍是難以遺忘。她說:當時最大的安慰,就是躺在床上,一手抱着兒子,一手抱着女兒。

VFSM8A5}x$}0心理学空间$?;fIsn

心理矛盾 身體表達

l;TmQR"f1P4hSy0

:@!K6p4|lz'`%h0問題是,那時只有幾歲大的一對兒女,現在已是青少年,兒子愈來愈多外面的活動,只有女兒,從小就乖乖的為母親張羅,現在考上大學,仍是不離不棄。

RYJe }^V0

zY\ R'Uv$Y$[0女兒面色蒼白,沒有母親那一份明艷照人。但是,出乎意料地,她並沒有像形容中那樣缺乏活力,她似乎已經準備了一番話,要對母親說。心理学空间&L:e}z(Pm

U/jL DZ!Y0bKmj I0少女:「你其實不必這樣擔心我,有些事情,是必須我自己解決的,你怎麼着急也無補於事!」母親:「我怎能不為你着急?你是媽媽的小寶貝,什麼事都讓我不得不為你操勞,我會為你作一切的犧牲!」

:y q.p?J#P0

B A/J o xz0每聽到有人為別人作一切的犧牲,我都會十分擔心。因為犧牲是必然有代價的,接受了父母的犧牲,就要還債。

T d+v5|r;\ R0心理学空间'HG2N$s)kc

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不需要父母為他們犧牲,孩子只希望他們活得開心。要處理孩子問題,就先要看看父母是否活得順意。單親母親(或父親)的苦惱,就是身邊缺乏一個可以商量的伴。母親在這離婚後的十多年間,養大一對子女,實在十分不容易。她並非沒有自己的理想,也有發展別的感情,曾經有個非常親密的男友,來往了很久,最後都沒有結果。母親心中的掙扎、徬徨和寂寞,女兒看得清楚。我不知道母親所指的犧牲,是否包括放棄尋求自己的幸福,但是女兒的困擾,卻明顯地是放棄不了多年來對母親的忠心耿耿,無法開展自己的世界。心理学空间^OT8vi y2s;u9I

r'@fc:` \4q0怪不得少女的腳步雖然走向校門,她的身體卻發出各種訊息,叫她回家。孩子及青少年的身心症,大都是基於各種因素,心理上的矛盾由身體上表達出來。 這也是青年人在離家的過程中,最容易產生的障礙。

1kSce MK)Z8G(H0

L,NN8uVd _W0要處理這種糾纏,就必得抽絲剝繭,把話題由女兒要求母親放手,演變成女兒對母親的關注。心理学空间`QR+R.M#SHd"Y

心理学空间 ?h \ X|0B

因此,我們支持女兒繼續與母親對話,漸漸地,她的對話內容,也由「不要管我太多」的孩子話,變成「你活得不好,我怎能放心上路」的成人話。心理学空间G%n E [|Q9Ck f/M

心理学空间OA\U%s3qjg

女兒:「你不知道我是多麼地擔心你,上次你與叔叔分手,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是見你那般失落,我也無法安心!」心理学空间't E8g)Z;{Z,owy+k#B x

U z#F2r/igO0母親:「我們之間有太多解決不了的問題,勉強合在一起也沒有幸福,只好分手,與你們無關!」心理学空间 mP'}/k.G&x'xe5K

心理学空间*g1uvpy'E0JZ\

女兒:「怎會與我們無關?你這麼痛苦,我又怎能活得開心?」心理学空间bT SDT,k#K6{V

心理学空间,P;ug'L*}

像 Haley 說的,離不開家的孩子,都是忠心家庭的孩子,而離不開家的孩子,大都有個讓他們放心不下的母親或父親。其實,人的所有問題,都是基於停留在某一階段或時空。要走出困境,就必須成長。

.PmVD6{-Tn^0心理学空间!N+]lK0]:H

母女承諾 一起成長

s9h[mH!^xD0心理学空间6@#@l0jn-A^EH@

但是並非少女一人的成長!要女兒放下一身病痛,安心上課,母親也要放下半輩子的坎坷,不再以受害者的姿態出現。母女開始在我們面前,誠懇地交談長期收藏在心底的話,恐懼及祈望。女兒苦口婆心,一宗宗地為母親分析多年來彼此之間的複雜情懷。最後她說:「我必須回到學校,好好學習,但是我走了,有誰來陪伴着你?再也沒有需要你去照顧的孩子,你怎樣度日?你必須找到自己生活的意義,我才放心!」母親淚流滿面,但是她們的對話,不再是母親在照顧一個病孩子,而是兩個成熟女人在處理她們的哀傷和多年來的互相依附。心理学空间l \ypCK)N

心理学空间yu?f ~&K$a D

我對母親說:「讓孩子走,是對母親最殘酷的要求,你遭遇到的失落已經太多,而孩子的長大,對母親是另一種失落,任何一位母親都不容易接受。」心理学空间mvI%G*A hr

心理学空间$}u2z!FA`3_jy|$a

母親卻說:「我們會一起成長的!」心理学空间!f wO4J5zU

u{J*s`9L]0在後面觀察的治療師,看到這母女的掙扎,忍不住哭了。她說:「我女兒也要離家升學,我知道這對母親是多殘酷的一回事。」心理学空间F3h0a#K Gn1UiQ

Wb9QR9~L0主診醫師很不服氣,他也有向母親說過相同的話,為什麼以前就沒有達到他希望的效果?道理很簡單,以前是話都是由他來說,家人只有聽的份兒,這次卻是母女自己交談,治療師只是提供一個平台,讓她們活現自己的故事,從經歷中發展自我意識和認知,當然有不同的領會。況且,成長了的關係,並非疏離,反而會更密切。但是只有敢於放下的人,才有機會找到這個道理。  

%p3L7qf#x p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少女的約會 李维榕
《李维榕》
咬舌頭的女孩»

 李维榕

現任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美國紐約「米紐慶家庭中心」(Minuchin Center for the Family)督導、具美國婚姻家族治療學會(AAMF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會員及督導資格,多年來在歐、美、中、港、台、新加坡等地示範教授家族治療並提供督導。在一本重要的家族治療教科書中《Family Therapy: Concepts & Methods》,麥克.尼可譽為目前「結構派家族治療」的主要人物之一。李博士著有《家庭舞蹈I》、《家庭舞蹈II》(張老師文化),另與米紐慶合著多本家族治療叢書,如《學習家族治療:家族治療師的成長與轉化之旅》
http://www.familycouncil.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