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心理学主要派别的情绪观
作者: 心理空间 / 10152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月03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smW/\j[0  现代科学心理学主要派别的情绪观

DF:s&\f0

N(c A&O!Gp0──情绪心理学的理论来源心理学空间(H\4Ge4nW

?Zpu&WB|0六、达尔文重新被人所重视

e.N5Kw0_ o#e0

)R!bC`n6Z*m&m,Ip0达尔文的一系列关于进化论的著作,包括《动物和人的表情》(1872)一书在一百多年前问世,对于全球范围的科学思维、学术思想和社会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可是在心理学界,一百年来,达尔文关于表情进化的理论几乎被遗忘殆尽。尽管在20世纪20年代以来,有一些关于面部表情的研究,其结果对于推动情绪研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只是到了60年代初期,当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等一批学者在建立他们的理论时,重新审视了达尔文关于情绪的适应功能和表情的有用性的论断,提出了一条崭新的、与行为主义或认知派截然不同的理论路线。心理学空间TN8YM VKT@9Q

@ C'E1Rx:QD0按照达尔文的观点,有机体在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适应行为方式,经过遗传变异和淘汰选择,在它们的结构和机能上留下痕迹。生物进化到一定阶段,由于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发展,感觉功能成为比形态变化更有效的适应手段。随着动物感受性和感觉能力的提高,感情性功能──那些被称之为本能的争斗、逃避、趋近等行为,成为重要的适应工具。人类的感情性反应能力则随着大脑皮质的发展而成为分化的情绪。

S7A)@d$U iJ'Wv5r0

T l5QV0~@7[?0情绪心理学家们从达尔文及其后一百多年来的神经科学的发展所得到的启示,对近二三十年来情绪理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伊扎德指出,从进化的观点看,大脑新皮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同面部骨骼肌系统的分化和情绪的分化是平行的。这意味着:(1)大脑两半球高级机体感觉区和运动区的形成和分化,以及通过横纹肌随意运动实现的外周运动,特别是面部运动模式的形成和分化与情绪的形成和分化均是同步的;(2)有机体在进化中获得的感情性反应,日益同大脑皮质及皮质下部位的联系和分工相关联,并与运动器官相联系,这导致感情性适应行为随面部运动模式的形成,在进化中储存于皮质下结构,成为分化了的情绪的内在体验和外显行为的机制。

JmSR*LU0 心理学空间0|5j6z&F5eElK*~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汤姆金斯和伊扎德对面部表情和情绪体验作了深入的探讨。从他们的许多论述中,本作者试图作一概括,对面部表情和情绪体验归纳出几点假设(孟昭兰,1989)。

5UU0UDjZ0 心理学空间[6t#t T*w*[8|$d"dX(o

第一,人类婴儿的基本情绪是先天的,标志具体情绪的面部表情是先天预成的程序化模式。这个论断已从多方面的研究得到证明:(1)对先天盲婴的观察表明,他们具有与正常视觉婴儿同样的面部表情;(2)跨文化研究证明,前文化民族同文化民族的表情是一致的;(3)正常婴儿前语言发育阶段的基本情绪表情是不学而能的。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婴儿表情的显露从反射性向整合性、随意性转化,逐渐受情境和语言的制约。尤其当表情在人际间发挥着信息交流作用的时候,表情经常表现为被夸张的、被抑制的或被掩盖的。然而表情的社会化和可被随意支配的特性,并不能抹杀它们的先天模式化的基本性质。它们是一种重要的成分,参与到情绪发生的整个机制之中。

\l*u)z#_{2Fj0

!p%_4_;tUd+q tE#[ m0第二,面部运动反馈是情绪的激活器。面部运动同身体其他运动器官一样,具有内导反馈的作用。模式化的面部表情的活动从皮质下某部位,如下丘脑与杏仁核,到外周面部肌肉系统有天然的神经通路。外界刺激事件引起感觉皮质和边缘系统的兴奋,激活在下丘脑或杏仁核内储存的情绪模式,这时在面孔上显露为一种具体情绪的表情。这一表情活动本身的内导反馈再次引起皮质整合,产生情绪体验。因此,伊扎德曾强调,情绪是一个过程,它在意识里以体验的形式持续存在,表情只是整合情绪的成分之一。

}eC JpjW6V0E0

DL~yY9Yk0第三,伊扎德、汤姆金斯等深化了对情绪的内在体验的理解,综合多种理论来源考察体验的性质和机制。从詹姆斯理论得出了情绪体验是大脑皮质对内脏活动的感知,即体验是一种特定的知觉;从弗洛伊德理论得到了情绪是无意识的,也可以是意识的,但体验必然存在于意识之中的概念。这两种理论线索在情绪心理学中已成为普遍的一般原则,然而伊扎德从更深广的方面探讨体验的性质。把体验纳入面部反馈假设之中。伊扎德对体验的理解,本作者概括如下。

Mld'bfC0 心理学空间)C8V4n7p#])N(axG`:e7J

1.从种族进化和个体发展的观点看,环境信息在人脑内留下的骨骼肌外显行为模式的痕迹的活动,带有感觉的性质。它们是最初的感情性反映。这种反映为意识提供了一种粗糙的情绪觉知。因此,它们既是个体最初的情绪体验,又是最初的意识。研究指出,婴儿在出生最初几周内,脑内接受的感觉材料多数来自体内器官和本体感受器的活动,它们是婴儿最初情绪体验的刺激来源,也是最初的意识感受的刺激来源。人类婴儿的神经系统和脑的构造与功能的逐渐分化与整合,神经冲动弥散性地扩散到脑的各级部位,是感情性反映在脑内持续存在的基础,也是意识以感受体验形式在脑内持续存在的基础。这种感情性反映随着婴儿的发育成长,从粗糙的、模糊的、时断时续的存在形式向分化的、清晰的、持续的存在形式转化。心理学空间i K$zY f7~ G

心理学空间;I/X8OU|!a-F X

2.情绪体验的意识特征具有一种监测功能。这是一个既新颖、给人以很大启发,又难以证实的论断。原来,从对边缘系统被称之为“内脏脑”、“情绪脑”的时候起,人们已经推测情绪体验与皮质下部位的整合活动密切联系。然而只有神经生理学家普拉布里姆(Pribram, 1970)对此作了更详尽的神经学解释。普拉布里姆指出,脑核心部位的神经元聚合体是由具有短而细的神经纤维的神经元团块所组成。这些神经元具有多突触的性质,它们之间由多支纤维形成的神经网络进行平行传导,所产生的电位变化诱发感受状态并在脑内留下痕迹。这些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对血液循环携带的化学物质特别敏感,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感受器官。它们的敏感性使之成为持续监测它们自身活动状态的工具,并成为协调自身活动状态、维持或改变、加强或控制自身的器官。它们可以在低唤醒水平持续存在,不受自主神经系统的直接影响,而由脑干、皮下神经节和丘脑系统所直接调节。这些机构不但是心境持续存在的重要机制,而且为认知加工和行为提供动机背景。心理学空间$v)z8F J0gb)_

心理学空间"O&e~X;ch8]G-bHt+M

第四,情绪是相对独立的心理过程。伊扎德把情绪定义为:情绪是具有神经生理的神经骨骼肌的和现象学的复杂过程。从前述面部肌肉运动模式的先天预成性,以及情绪体验从进化中获得的可感受性,使人们推测,情绪整合有其特定的相对独立于认知加工的过程。让我们试图作这样的理解:表情的先天预成模式的活动包含着感情性信息,对这些感情性信息的加工过程是由特定的脑核心部位的神经过程所调节,它可以在没有基于学习和经验的认知的参与下发生。研究证明,在人类婴儿还没有对外界物体在脑内进行匹配加工的能力之前,却发生了对活动着的人类面孔发生感情反应的能力。先天表情模式可被机体内外刺激所激活,它所卷进的感情性信息可以在没有认知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整合,产生情绪体验。这些与表情活动相联系的先天预成感情性机构的存在,正是儿童感情与其后发展起来的认知开放系统相联系并发展起来的基础。在成人的研究中发现,对爱好的判断是直接的,它在认知判断发生之前就可以发生了。扎伊翁茨据此推测:与其他表象一样,表情活动所激活的感情体验,在感情加工中可以被传递、储存和提取,因此,感情体验可以用表象的形式起作用。这种感情表象由表情活动内导所激活,不存在特定的符号过程,不必以认知加工为中介。

c;]+Q E O0

p6z%@Y-kx_i i&vh~~0这一论断是扎伊翁茨在与情绪的认知论代表拉扎勒斯的争论中作出的。如前所述,拉扎勒斯曾断言,情绪是认知的结果而陷入副现象论。新近的神经学研究利用高技术脑扫描器和计算机,正在系统地绘制情绪的脑通路图。最新研究证明,海马部位更多地卷入记忆及其他认知活动,而埋藏在颞叶深处的杏仁核与其他部位的一些联系,被认为是情绪中枢。不仅如此,神经学家勒杜(J.Ledoux)发现了在丘脑和杏仁核之间有一条携带情绪信息的直接通道,通过这条“捷径”到达杏仁核的信息传递比早期知道的通道──信息从丘脑上至皮质,再由皮质下至海马和杏仁核──要快2~3倍。而且,即使通过皮质的长通道被损伤,实验动物仍能对噪声发出恐惧反应。勒杜的发现十分重要,作者以图1、图2说明这个问题。心理学空间X~T \ O t Wt

心理学空间:{xh2\{T

心理学空间5j!Hn7sjk*j

y xZ(dh4S'V0图1 情绪脑环路“捷径”模式图心理学空间`'e|[-L:B

z,mp)}Wy&h1{0H0(引自《情绪来自何处》,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1991年6月24日)心理学空间)E$a@v~6E!| |j

8l9C*s?9Rhz0图1是描述情绪“捷径”的模式图。整个图像是图中间小方框部分的放大了的想象图。全图按所标示的数字顺序表示情绪发生的神经信息通路。一个闪光刺激①的信息传至丘脑②和大脑皮质③,然后传送到边缘系统部位,比如杏仁核④,同时引起身体生理反应⑤。这是原来被人们所理解的情绪的神经通路。神经学家勒杜发现了另一条由丘脑至杏仁核的完全不通过大脑皮质的直接通道,即在图上标示为“捷径”的通道。原始情绪,如恐惧,信息通过这条通道到达杏仁核,作出粗略的情绪判断,要比通过原来的长通道快2~3倍。而后,信息传至皮质,作出精确的记忆提取和思维分析。

:~l0x PGH0

+_1S.F/l#~'U:r6a0

f#X!J%GAU/s0 心理学空间1c%y$|W"i$[C

图2展示情绪与认知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图2左侧(A)部分表明认知加工系统的相对独立模型及其引起情绪体验的过程;右侧(B)部分表明情绪的相对独立的系统及其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其中(C)部分表明自主神经系统支持情绪活动的传导模型。

+W Ve5m*~T$H"c0

NS3BSxl0勒杜的发现支持了扎伊翁茨、伊扎德等人的主张。他澄清了在情绪理论争论中的两大问题:(1)情绪过程可以在无意识觉知的情况下和无认知加工参与的情况下发生;(2)情绪与认知在脑中有不同的系统,尽管它们是相互联系着的。勒杜的发现为我们了解情绪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神经解剖学证据,也终结了对“纯”认知派的争论。

!Q`Eo gb'o bH0

0B9}R!Je:@0参考文献心理学空间Oz;N-`6f6{ gj4J{pP*D

心理学空间"\.N4\7aT f UG7Llo

Amsel, A.(1959).Frustrated factors in selective learning with reward and nonreward as discrimin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7, 224-230.

]]ICP+@sb0 心理学空间 C"NV0TY[;G#Jd

Arnold, M.(1950).Emo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U ff#g/V8L.Y0 心理学空间)f/_ uS9c7Z J

Cannon, W.(1927).The 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 A critical examination and an alternative theory.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39, 106-124.心理学空间Q;Hd(AW*Q

心理学空间%c1p z+N~8r

Darwin, C.(1872).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London: John Murray.心理学空间M3x!^X;l A

心理学空间tl9g0Wm0`!BW

Freud, S.(1916).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fz+O fd+p&fS f0 心理学空间,Vq [(n!L8U Ae8d6NS

Goode, E.(1991).Where emotions come from.U.S.News and World Report, Vol.110,No.24,June 24.心理学空间oW }fDN&z2X

c;n$i,C,f'YS9vFl2i0Izard, C.(1977).Human emotions.New York: Plenum Press.心理学空间y0IJ#V%c5e\,D

^nIh up0Izard, C.(1978).Emotions as motivations.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26, 163-200.心理学空间h7`\#u&}z1S~

Mm$P:F8XKjt0James, W.(1890).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5yc1P0`9a6sv0

1FJ'qtG_0Vp,p5f0Lange, C.(1922).The emotions.Baltimore: Williams & Wilkins.

GA1u3ys0 心理学空间wv"U Q3iL,C

Lazarus, R.(1984).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New York: Springer.

E;Xl Go0H"et:S@0

+Lw$N@ `4q6OE"w0Lazarus, R.(1970).Towards a cognitive theory of emotion.In M.Arnold (Ed.), Feelings and emotions.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2]%x|F?7u6{0

`[7F3U ~W$\0Linsley, D.(1951).Emotion.In S.Stevens (Ed.),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New York: Wiley.

s+S5w2B$i&B3BTp0 心理学空间e b2T {t+j,U2R*Is

MacLean, P.(1949).Psychosomatic disease and the “visceral brain”: Recent developments bearing on the Papez theory of emotion.Psychosomatic Medicine, 11, 338-353.心理学空间7x5KP!F.Wl!g$R7P

5R/F6vT@ RBNh0Mandler, G.(1975).Mind and emotion.New York: Wiley.

k$q%~S@0

~;@+|0W&k^0Olds, J.& Milner, P.(1954).Positive reinforcement produced b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septal area and other regions of the rat brain.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47, 419-427.

#nC,si6ku)W&B \0

W_h1R T m?w&~'k3D&I0Papez, J.(1937).A proposed mechanism of emotion.Archives of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 38, 725-743.

/W#qM|Qv0 心理学空间e@u/jdK,_S

Rapaport, D.(1953).On 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affec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4, 177-198.

%\^[^c;|gJ0 心理学空间4D3E vfF_H

Schachter, S.& Singer, J.(1962).Cognitive, social and phys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emotional state.Psychological Review, 69, 379-399.

C8Bm0EW0

%v;Ci)@k a0Sidman, M.(1960).Normal sources of pathological behavior.Science, 132, 61-68.心理学空间5t-q V3h)R|V

/DA%TZ9u i0Tomkins, S.(1970).Affects as the primary motivational system.In M.Arnold (Ed.), Feelings and emotions.New York: Academic Press.心理学空间nt.P,}9L1A1s)Jn

bJc,EH0Watson, J.(1930).Behavioris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心理学空间Z)K,E#Z^X8K5n[2H

XW5f9b8uC0Young, P.(1973).Feeling and emotion.In B.Walman (Ed.), Handbook of general psychology.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4h RVxnj!P#p Md0

#I2h3G2Xm0Zajonc, R.(1980).Feeling and thinking.American Psychologist, 35(2), 151-175.心理学空间1wwMP9n.q Kc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了解婴儿发展的心理线索 孟昭兰
《孟昭兰》
情绪在心理结构中的位置»

 孟昭兰


  孟昭兰先生是我国情绪心理学研究的开创者。情绪研究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见证。其一,理智与情感是公认的(无论是学术性的还是通俗性的)人类两大心理领域。有时甚至有“情大于理”的情况。有理智而无情感,那是冷血的。正是理智与情感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才使人之所以为人。孟先生在情绪心理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正是情绪与理智的相互关系。其二,我曾接待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位著名的从事认知心理学的教授。我告诉他,我研究的领域包括情绪。他很感慨地说,这是最后剩下的心理学家还没有很好地研究,也是很难研究但十分重要的领域。听到这话,我心里更感觉到孟先生在国内开创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