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婴儿发展的心理线索
作者: 心理空间 / 7735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月03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_ aw|ly+TT-N0  了解婴儿发展的心理线索

1NUeo|v0

{ }3k L1Zb:mRdV0──婴儿早期心理发展对其后认知智慧发展的影响

Nk!DK#t+Ln:Y5l0

kKM_A'B T'v4O0(四)婴儿的思维在内化了的表征中进行心理学空间 se W4T yL+])H

l$w^;G{S0思维的发展远不是感知觉的外化所能实现的,也就是说,婴儿的思维并不是记忆痕迹的再现。实际上, 婴儿在活动中体现的智慧, 只能从脑的高级功能作出解释,思维有它独特的机制。按照皮亚杰的观点, 个体的认识来源于个体自身运动活动的内化。维果茨基认为, 婴儿发展的关键变化之一就是内化。内化即外部世界向内部世界在观念上的转化。这种观念上的转化, 表象的形成是关键因素。然而, 它涉及更复杂的符号表征问题。心理学空间Iy@9JKx c

;H|&n9d~:K5? r7AK0什么是表征 (representation) ? 表征是信息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方式, 可以以具体形象、语词和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象、语词和概念都是信息的表征(荆其诚, 1987,第128页)。表征代表客体, 又是对客体的信息加工。表征的各种形式的共同特征在于,它们均为客体的心理符号(mental symbal), 是代表客体的不同象征。因此, 符号表征就是以符号形式进行的加工。例如, 奶瓶是食物的象征, 3个月婴儿看见奶瓶就停止哭叫。这时奶瓶已内化为一种直观的符号。12个月的婴儿会用空杯给娃娃“喝水”, 空杯成为喂水的标记,其象征意义就更明显。一旦当婴儿学会使用语词, 语词就显示了它真正的、典型的象征性心理符号的作用。皮亚杰的观察记录生动地反映了婴儿表征发展的特点。皮亚杰和新皮亚杰理论均把心理表象列为婴儿时期感觉―运动发展的高级阶段(Sigelman & Shaffer,1995;Piaget,1952,1954)。让我们以本作者的个案观察资料, 进一步描述婴儿心理表象的一些特点。

)F9`1m+l,] O~ Wh0 心理学空间+`-n,_%jkbL?R

(1)婴儿表征的假想性质:心理学空间Ybf?5jtS}

w yV3}+e/{0牛牛从地毯上捏起一个小小的绒线毛毛, 递给妈妈,受到妈妈的称赞。第二天在妈妈面前, 他又去从地毯上似乎捏起了什么(小绒线毛毛?), 两个手指捏得紧紧的并递给妈妈。 其实这一次地上并没有毛毛, 他也并未捏起什么, 但仍然显示了前一天的捏起―传递的动作。他认真地重复前一天的行为, 但眼前并无毛毛这一操作对象。这显示了婴儿最初的表征是对某个动作的记忆象征, 而那个动作的实质内容并没有表征出来(11个月18天)。心理学空间;Mg]1H_qS2`f'J L0Ud

{HE:Z$?0(2)婴儿表征的系列性:

W6_ o^)@8e\J0

m&{kg;`)W4wx0牛牛每天早晨起床后走进对面的洗手间, 看见马桶就去拿旁边带木棒的刷子去 “刷” 马桶。这是他以前每天看见妈妈做的事。他“刷”了马桶, 然后拿放在水箱上的清洁剂 “倒进” 马桶, 然后去 “拉” 卷纸, 撕拉得很长很长, 被妈妈制止而撕断。他把纸 “扔” 进马桶, 然后去 “转动” 放水把手, 把水放掉。这时如果不被制止, 他会重复这个系列动作。但在妈妈的提示下, 他会把刷子放回原处,搓搓手, 好像完成了一件事, 带着满意的神态走开 (15个月15天)。心理学空间]&x2G B#~$B3?

1CFn+k{&C0(3)婴儿表征是对成人操作的模仿:心理学空间c*`9n3VT*Yj

心理学空间$mv r T [p&J0R O9k4D

妈妈经常浇花。牛牛在厨房偶然看见喷水壶, 立刻拿起, 走进客厅, 奔向落地大花盆, 举起喷壶, 做着浇水的动作。口中发出 “咝咝” 的浇水声, 并在房间里各个花盆前逐一 “浇水”。 要知道, 喷壶里并没有水, 他也不要求装水。我们再一次看见牛牛表征的假想性质(14个月26天)。

%c h6l@W~Aw0 心理学空间F KTP2O:],L

(4)婴儿的表征是在与成人的交往中进行的, 是受语言的指引的:

2q-k+@W3];A@u9g(S{0 心理学空间$tq:r*Gp"J5l0T-_

星期六,爸爸吸地, 这是牛牛最高兴的时刻。爸爸说“现在我们吸地”。他立刻兴奋起来, 跑到放吸尘器的地方, 费着大力气, 又是拉皮管, 又是拉电线,又是拉椅子, 又是拖地毯。跟着爸爸, 东转西转。爸爸说“现在我们去吸书房”, 或者 “现在我们该去吸楼上”, 他跟着跑上跑下, 帮着拿东西。每次只要听见爸爸说吸尘, 他就会发生这一系列的活动 (16个月10天左右)。

n*l+e;s6[0

W7V NL9M9N0(5)婴儿表征在婴儿说出的最初的语词中体现:

@)PGY/?:a*qL.e w0 心理学空间%~!fx$pd

母亲经常带牛牛到超级市场, 时常看见活鱼在水池里游, 黑乎乎的。一天, 牛牛在饭桌前看见一大瓶泡在汁液中的咸菜, 也是黑乎乎的,咸菜在汁液中晃动。 他指着突然大叫: “鱼!鱼!鱼!”这件事出现在牛牛刚会说少数单词的时候 (16个月20天)。

1upo,z4y0 心理学空间uh ];A P E

新皮亚杰理论把婴儿的表象看做两种成分:形象成分和操作成分,二者是不可分的。形象成分是从单一的、具体的形象经过 “去情境化” (decontextualization)的过程, 也就是符号化的过程, 达到对事物的象征性的理解, 直到理解言语符号。操作成分则是外部操作与内部加工相互作用并表现于外的过程。皮亚杰的观察以及本作者的观察多属于这一类。2~3岁婴儿心理能力的显著发展即表现在内化的表征能力上。其突出的外部表现就是幼儿时期发生的“假装游戏”。应当说, 这才是思维的开端。

[Gs2CT7NN0 心理学空间]o-|4m`

二、情绪信息交流是婴儿认知发展的驱动力

"V1KMWX&}jA*v |0

W']7YA)W KWMJ7Q0情绪是维持和促进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心理功能。人类婴儿生来不具独立生存的能力, 但具有先天的情绪反应能力。情绪是早期婴儿适应生存的、首要的心理承担者, 是沟通成人与婴儿之间的信息的桥梁(孟昭兰, 1992)。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中获得了愉快、痛苦、兴趣、厌恶、愤怒、恐惧等多种基本情绪。它们从婴儿出生到半岁左右陆续发生,每种基本情绪都有其内在的体验形式和外在的表现形式, 成为婴儿智能化发展的监测系统,并各有其不同的适应功能。它们都是非编码的、不学而能的, 是在神经系统和脑中预置并模式化的先天反应 (Izard, 1978; 孟昭兰等, 1989)。婴儿出生在人类社会, 其情绪只有在与成人的社会交往和情绪应答中起适应作用, 并实现着它本身的社会化(孟昭兰, 1992)。心理学空间 J0ZEKF;LD7O0P

心理学空间Xz6E*K+\a

(一) 基本情绪的适应价值

#Sfe"|-Je9[^8IAC0 心理学空间6K4N0oF7rO@%Z*Za4g

个体情绪在语言之前发生, 它以面部、声音和身体姿态三种表情向外界传递信息, 其中尤以面部表情所携带的信息带有特异性,即各种基本情绪都具有特定的肌肉运动的先天模式, 它们是泛人类的。 孟昭兰对中国婴儿面部六种情绪引发的表情照片经成人判定与统计处理, 得出五种(愉快、痛苦、悲伤、愤怒、惧怕)较好的基本情绪表情模式, 并与伊扎德的表情测量工具基本一致 (孟昭兰、王垒,1985,1986)。

$\+w5o$c)V+Cu/s!k0 心理学空间 `/B%eo RTU6G6c2S

情绪的基本性质之一在于它有一种驱动性(Tomkins,1970),驱动的作用使婴儿达到适应。不同情绪具有不同的驱动作用。例如:心理学空间F T P.zEp/l

*n5gI,g]6T$j0愉快──婴儿愉快是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和与成人嬉笑中产生的。快乐具有一种亲和力,是最有效的社会性刺激,使儿童勇于与人交往和接受指引。经常欢乐的孩子易于形成乐观和自信的性格, 成长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心理学空间awR4XKw

心理学空间7? _*e7dst;R

痛苦──一种应付不良刺激的驱动力, 是婴儿向成人传递自身不良状态的信号。疼痛、饥饿、噪声、亮光是天然的痛苦激活器;失望和丢失是痛苦的重要来源。母婴分离会导致6个月以上婴儿极度的痛苦。然而, 痛苦的紧张度不如恐惧或愤怒那么强烈,因此是可以持续存在或长期忍受的。但是, 持久的痛苦是有害的,它使孩子感到孤独和无助。心理学空间4[q}){wE

心理学空间EO4n6a5a:K/z3\D

愤怒──一种高激活水平的爆发式负性情绪,是在婴儿身体活动持续受到限制或心理愿望不能实现时发生。强迫孩子去做违反他意愿的事,会使他发怒用以表示他对当前情境不可忍受的强烈态度。经常发怒的孩子易形成坏脾气,甚至暴躁的性格。心理学空间M t9A.E:hUfC&u${n

心理学空间g+T d+Ro!I.k'?6d

恐惧──使有机体远离危险,但是对于婴儿, 它是一种最有害的负性情绪。婴儿可产生无原因的恐惧, 如怕黑、怕静、怕从高处突然落下。半岁以后婴儿会怕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痛苦和孤独也能诱发恐惧,恐惧使婴儿产生不安全感和威胁感。时常处于恐惧状态会使孩子形成退缩和胆小的个性倾向 (孟昭兰, 1989,第255~270页)。

v:B _.q~cn.}d'\0

/~8e Y/uM8c0(二)情绪是成人―婴儿社会交往的工具心理学空间 GZ,Q3YZzWH

心理学空间;o @dn*Y/]5M

婴儿与成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情绪感染 (emotional contagion) 实现的。情绪感染是在一个人发出表情线索而引起对方同样的感情状态,是早期婴儿对表情的自动模仿与整合而产生的。哈特菲尔德(Hatfield,1994) 提出情绪感染发生的机制包括三方面:(1)无条件和条件反应;(2)意识―认知过程;(3)模仿动作反馈。它们发生在4~8个月婴儿身上。早期婴儿的哭叫和微笑就是在无条件和条件作用中发生的,二者分别称为条件性哭闹和社会性微笑。母亲身体的颤抖、恐惧或悲伤可引起她抱着的婴儿发生恐惧, 导致婴儿心率加速和手脚变凉, 并可能哭泣。母亲的表情信号可以传递给婴儿,不需婴儿的脑的复杂认知加工。因此,婴儿会通过表情反馈去模仿母亲的表情, 通过表情的感染去评价表情的意义。哈维兰(Haviland,1987) 对此提出感情诱导效应 (induced-affect effect) 的理论。她测量到10 周的婴儿对母亲的快乐表情表示更多的快乐。并认为,情绪感染不仅是单纯的模仿行为,表情反馈能诱导婴儿的感情体验。

v lK8B#Z0 心理学空间UK;j}D3Z

情绪是成人用以判断婴儿需要的重要信息来源, 也是婴儿认识成人态度从而认识事物的信息来源。通过情绪交流, 亲子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 影响着婴儿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形成。婴儿从出生即进入人类社会,他们通过表情交流感受教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心理学空间_&w&C7n0K [vS

C? zK {0(三)情绪信息交流是婴儿认识发展的驱动力

-O8~ V[!HmcC7]3T0

8p8C2k+?~I6@[/k-hU01.情绪引导婴儿的选择行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

2~(?%C[ WW0

?E'?&t|W5U ^)Y0以上叙述明确了人际间的情绪信息传递对婴儿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影响着认知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关于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social referencing of emotion) 的研究发现, 婴儿在不确定情境下,如在视崖(visual cliff,测试婴儿的一种设备)上,会从成人的表情中提取信息, 以决定自己是否跨过崖壁去接近玩具的行为。克林纳(Klinnert,1983)的实验结果表明, 当母亲做出害怕表情时, 18个12个月大的婴儿中, 只有2 个跨过崖壁, 而当母亲做出快乐表情时, 15个婴儿中11个跨过。其后, 王垒的实验发现, 同样年龄婴儿的先在(现存) 情绪状态会影响他们在视崖上的行为。他在实验开始前人工诱发婴儿微弱的恐惧情绪, 接着进行崖壁实验。结果为, 处于恐惧状态下的婴儿, 虽然面对母亲的快乐面孔, 13个婴儿中只有6个婴儿跨过崖壁。说明感情状态是行为的中介, 外部情绪信息经常是通过婴儿的内部情绪状态而起作用的。孟昭兰的工作特别强调了情绪的内部体验在情绪行为和认知行为中的核心作用(Meng, 1989,1997)。说明社会性参照作用表现了婴儿对情绪的理解和对行为的调节。

!D)o@$]l/N[-h0 心理学空间(Zi)C(Y}Xy

社会参照作用的研究还通过“陌生人接近” 和“新异玩具呈现”两程序进行。这类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参照作用对婴儿行为的作用。如母亲对接近的陌生人表示友好或敌意, 婴儿会产生相应的良性或负性的选择行为; 母亲对新异玩具表现喜爱或惧怕、厌弃, 婴儿会产生相应的接近或远离的行为。这些研究表明, 婴儿在不确定的情境下, 不仅参照母亲的情绪表情, 而且参照母亲指向引起他注意的对象。说明婴儿生长到1岁, 表情对婴儿的行为已经不仅在于情绪的直接感染, 而且是一个解释、认识的过程。因此, 应当看到, 情绪信息会影响婴儿的情绪状态, 并用来作为认识具体对象的信息, 推动着婴儿的选择性探索活动和认识活动。

&uO!|Wfo0

zeD4M$K\02.情绪对婴儿的认知起组织作用心理学空间9J8xDn#i:V!aX.[E3I4c

+@qX*MrTU5k0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 情绪和认知是相互作用而发生影响的。然而, 人们经常强调认知过程对情绪状态的决定作用。在情绪心理学研究中, 曾经出现“副现象论”, 认为情绪只是认知的副产品, 它在心理学理论体系中, 不是构成心理实体的基本成分 (Lazarus,1970)。这一情况于20世纪80年代已为人们所关注 (Bower, 1981;Zajonc, 1980; Campos, 1996), 并引起了一系列关于情绪对认知影响的研究。

i5A{4wonY0 心理学空间*~(j&^9M J*I\3S

孟昭兰针对婴儿多种情绪对认知过程的作用进行了系列实验。她假设, 不同的情绪状态对认知操作会有不同的作用。从文献中发现,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研究表明, 中强水平的情绪激活具有对手工操作的高效能, 而高强或低弱水平的激活则有较大的干扰或削弱作用。这就是情绪与操作效果的U字形曲线(Welford, 1974)。然而, 孟昭兰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不同情绪对认知操作具有不同的影响。(1)中强水平的愉快情绪比过强的欢快或过弱的享乐调有更好的操作效果。兴趣与愉快交替出现能维持婴儿的认识活动和操作行为。(2) 痛苦或悲伤情绪越强, 操作效果越差,从而干扰认识活动(Meng, 1984)。(3) 愤怒情绪表现为爆发怒和潜在怒两种情绪状态, 婴儿的愤怒情绪得到释放后, 得到较好的操作效果, 而愤怒情绪被积累时, 操作效果则很差 (Meng, 1984,1988,1989)。 孟昭兰的实验是在实验室对16个月婴儿人工引发某种情绪后, 给被试呈现一定的操作任务, 记录他们的情绪行为和完成所要求作业的次数和时间, 从而得出上述结果的 (Meng,1989,1991)。

5gJmO t)d0

]^(kurd{0孟昭兰的研究结果表明, 多种多样的情绪色调具有不同的功能。又由于情绪的紧张度和激动度的不同,情绪使脑处于不同的状态,从而对操作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孟昭兰的研究结果补充了耶基斯的U字形曲线,关键在于耶基斯的U字形曲线是从激活度这个单一维量考虑的,这就简化了情绪的本性。心理学空间J-Y\B|4e

KQ;knZ[+{0本实验显示,负性情绪发生时脑的状态使知觉变得狭窄, 思维僵化, 从而影响被试对操作策略的选择, 不利于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中强水平愉快状态发生时, 脑处于最优状态, 从而诱发兴趣, 使被试对作业更加专注, 有助于认知加工。要知道, 兴趣和快乐是人类最普遍的良性情绪。兴趣这种感情状态具有一定的紧张度, 可以驱策人去指向一定的对象和行动。婴儿的好奇心是动机的因子, 是认识和行动的动因。愉快在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时发生, 具有明显的享乐色调, 使婴儿处于松缓、舒展状态, 又蕴涵着力量而使人坚持操作。由此, 兴趣与愉快交替出现为婴儿的认知―智慧活动提供了最优的心理背景。维持婴儿的操作兴趣, 使其享受成功的欢乐, 使婴儿的情绪状态和操作效果互为良性影响,是促进婴儿认知―智慧发展的重要途径。

%O"u9F7Cx j)yYK9t^0

RHQ)m n(I4Q0参考文献

/eWI-jC|0

+N C%DHrc1v}x0冯晓梅,张晓冬,张厚粲,徐雅文,张之芬(1988).新生儿视觉分辨能力的研究.心理学报,3,253~259.

`6C dik]#[ V0

cJ#U cz| nY A0荆其诚(主编)(1987).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Ul:kREOog0

-E|1v y wC2}0c0孟昭兰(1988).情绪的组织功能──关于情绪对认知操作的影响的几个实验总结.心理学报,2,118~126.心理学空间7dq Kg$p-Lh

心理学空间8mkr"_3mi#kfG

英文版:Meng, Z.L., Wang, L., Liu, X.D.& Lin, J.H.(1990).The organizational function of emotion on cognitive task performance in infancy.Research and Clinical Center for Child Development Annual Report, 12, 119-129.

~Wa.X},F'A0

8P c)}:Mx~0孟昭兰(1989).人类情绪.上海人民出版社.

!W$Zn)X[*q,~0 心理学空间db {%P5r;`4jK C5{

孟昭兰(1992).母婴交往的涵义.中国儿童发展,2,6~8.

#X"a3~yo3g%R0 心理学空间e Y1BO,v~Yd

孟昭兰(1997).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心理学空间zJ&akZ cm

心理学空间D#a2l6kl+C KLa9y

孟昭兰,J.J.Campos (1984).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心理学报,3,231~239.

q oY;YE5U hF0

jHX2y${0陶沙,董奇,王雁平(1999).爬行经验对婴儿迂回行为发展的影响.心理学报,1,69~75.心理学空间 _ZE'gFS[o

心理学空间!|3Cf.w.AxD,GJpn

王垒(1987).婴儿情绪背景下母亲表情对婴儿行为的影响.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1@,?r0X.R7Ni)]0

S/VcZ4a6AY0张立刚,孟昭兰(1992).婴儿自生位移运动经验对完成“旋转―寻找”作业的影响.中国儿童保卫委员会1992年研讨会论文集.

tKm P%X.[+C0

ZDJ4F7\ ]7J0Banks, M.S.& Salapatek, P.(1983).Infant visual perception.In M.M.Haith & J.J.Campos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New York: Willey.心理学空间!Cjj)WkcC

:zI3gJ8pu0Bauer, P.J.& Dow, G.A.(1994).Episodic memory in 16-and 20-month-old children: Specifics are generalized but not forgotten.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 403-417.

fY}2XHfC]J0

ZxD3m&E\v4@v.F0Bower, G., (1981).Mood and memory.American Psychologist, 2, 128-148.

B.G9e2g{k"JIu0 心理学空间V@:o7| k DOdM/}

Bornstein, M.(1985).Habituation of attention as a measure of vis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human infants: Summary, systematization, and synthesis.In G.Gottieb & N.A.Krasnegor (Eds.), Measurement of audition and vision in the first year of postnatal life: A methodological overview.Norwood, NJ: Albex.

z3vn3~ fCzh L0

2z8o0@re6Ez0Bornstein, M., Kessen, W.& Weiskopf, S.(1976).Color vision and hue categorization in young human infanc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2, 115-129.心理学空间C q.N[Nc+EL"[~

心理学空间5E%Z.he8nLG5t'Q2gq

Bornstein, M.& Lamb, M.(1992).Development in infancy: An introduction (3rd ed.).New York: McGraw Hill.心理学空间'B#o1W4zT3o ZE

心理学空间\c\,Q-Ah"\5D

Bremner, J.G.& Bryant, P.E.(1977).Place versus response as the basis of spatial errors made by young infan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3, 162-171.

E/A$~mq~ cLr0

)T4rX\P+{V0Campos, J., Kermoian, R.& Witherington, D.(1996).Epigenetic perspective on emotional development.In R.Kavanaugh, B.Zimmerberg & S.Fein (Eds.), Emo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Hillsdale, NJ: Erlbaum.

@5q;K^7K0N(s.q'r0o0 心理学空间S V~/t~ MV

Camras, L.& Sachs, L.(1991).Social referencing and caretaker expressive behavior in a day care setting.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4, 27-36.心理学空间8uk u7vZ$h@)JO

/bb.jn;S.Zj0DeCasper, A.J.& Fifer, A.A.(1980).Of human bonding: New borns prefer their mothers’ voice.Science, 208, 1174-1176.

4Hx@4{)WH4y r0

D[5os7RC3iFJ)@0DeCasper, A.J.& Spence, M.J.(1986).Prenatal maternal speech influences newborns’ perception speech sounds.Infants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9, 133-150.

6iVNmdZ-J L3xV0 心理学空间m wX9Q&?*N

Fantz, R.L.(1963).Pattern vision in new born infants.Science, 140, 296-297.

|E%K6nq3t0 心理学空间,Q!{,BD2x

Fantz, R.L.(1964).Visual experience in infants: Decreased attention to familiar patterns relative to novel ones.Science, 146, 668-670.

,QG6l"i~EI7x y0 心理学空间ny{x~9WCu

Fantz, R.& Fagan, J.F.(1975).Visual attention to size and number of pattern details by term and preterm infants during the first six months.Child Development, 16, 3-18.心理学空间:\6i1sX"| p2ey {/{

p i?_;zdH j0Hatfield, E., Cacioppo, J.T.& Rapson, R.L.(1994).Emotional contagion.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心理学空间z2R7|5p]?I-N1?9tS

F*X*p(zV4ss5TD0Held, R.& Hein, A.(1963).Movement-prodiced stimul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ly guided behavior.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56, 872-876.

e U~k)u0 心理学空间@p9MG S,v(?#d

Izard, C.(1978).Emotion as motivation.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26, 163-200.

e#{&mw?]d0

-o.c8jF"j\x-j/[0Johnson, M.H., Dziurawiec, S., Ellis, H.D.& Morton, G.(1991).New borns preferential tracking of face-like stimuli and its subsequent decline.Cognition, 40, 1-19.心理学空间KN8n.V]'aE

K i5y1TmU0Kagan, J.(1971).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infancy.New York: Wiley.心理学空间N)?)]%bmR

u#nV-]&v2v$k0Klinnert, M., Campos, J.J., Sorce, J., Emde, R.N.& Svejda, M.(1983).Emotions as behavior regulators: Social referencing in infancy.In R.Plutchik & H.Kellerman (Eds.), Emo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Vol.2.Emotion in early development.New York: Academic Press.心理学空间 R/L f`R,|

\M`;m8`9se0Lazarus, R.S., Averill, J.R.& Opton, E.M., Jr.(1970).Towards a cognitive theory of emotion.In M.Arnold (Ed.), Feelings and emotions.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W0B!a(_nYzT0 心理学空间u$gz/P(D:U

Myers, N.A., Clifton, R.K.& Clarkson, M.G.(1987).When they were very young: Almost threes remember two years ago.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0, 123-132.

R^RlJ0

\,D,lCIJ$nq0Nelson, K.(1979).The role of language in infant development.In M.H.Bornstein & W.Kessen (Ed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from infancy: Image and imitation.Hillsdale, NJ: Erlbaum.

7h%E.@T:b.Zu0 心理学空间%x:nJ1fM \ L

Olsho, L.W.(1984).Infant frequency discrimination.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7, 27-35.

/e Z|:\ge"p0 心理学空间;{'z\9oX*B:O3CSj$N8^

Piaget, J.(1952).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NY: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K&Kwe8Ka0

+Uk'x!zY:}Q0Piaget, J.(1954).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the child.NY:Basic Books.心理学空间/er@XH#Z M)V` ]

|t_,{'L? r0Rovee-Collier, C.(1987).Learning and memory in infancy.In J.D.Osofsky (Ed.), Handbook of infant development (2nd ed.).New York: Wiley.心理学空间QzD)R_+]NW

心理学空间T7m%\hIV'i

Rovee-Collier, C.(1990).The “memory system” of prelinguistic infancts.In A.Diamond (Ed.), The development of neural bases of higher cognitive functions.New York: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

2].HaU,MC4u]0 心理学空间:xPg2A6a{{

Rovee-Collier, C., Griesler, P.C.& Earley, L.A.(1985).Contextual determinants of retrieval in three month-old infants.Learning and Motivation, 16, 139-157.

X`a2L5BRDF0

:W:QeB m9nJ4l0Rovee-Collier, C.& Shyi, G.C.W.(1992).A 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analysis of infant long-term retention.In C.J.Brainerd, M.L.Howe & V.F.Reyna (Eds.), The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retention.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Q*{D1b,~%Am0

g['pOe\%aB D%@@+S0Salapatek, P.(1975).Pattern perseption in early infancy.In L.B.Colen & P.Salapatek (Eds.), Infant perception: From sensation to cognition (Vol.1).New York: Academic Press.心理学空间za5{*h }b:S

心理学空间`&A {C:L5g'm.g

Segilman, C.& Shaffer, D.(1995).Life-span human development. B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r;yY,RTU#]7a0 心理学空间l$J n i%H

Tomkins, S.(1970).Affects as the primart motivational system.In M.Arnold (Ed.), Feelings and emotions.New York: Academic Press.心理学空间%s#^5@9f3c2p+I(f

心理学空间CU Q,f6qXMVg@*Q

Welford, A.(1973).Stress and performance.Ergonomics, 16, 567-580.心理学空间'L(p:F~9G,}

心理学空间o5rfwIV6f

Zajonc, R.(1980).Feeling and thinking.American Psychologist, 35(2), 151-175.心理学空间"x`xo\#idk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12
«体验是情绪的心理实体 孟昭兰
《孟昭兰》
现代科学心理学主要派别的情绪观»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