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
作者: 心理空间 / 9698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月03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I8\1]$E%u8j0  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

6I;`@R9_Y9BS&s0 心理学空间n"baKW{/ee$e9t-m

(二)不同情绪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心理学空间yVT1QC2y7_hw

o g5S ol8?$r,i%A0两地实验均观察到,无论愉快组或痛苦组,在引发中出现的愉快或痛苦均显示不同的程度。这种程度的不同也是以笑和哭的时间为测量指标的。分别比较愉快和痛苦的不同程度对操作效果的影响,以检验其是否符合耶基斯―多德森曲线。实验结果如下。心理学空间Z&z&a5q)R5y/U9s [

心理学空间vuO~)R&`d3Q-O~

1.引发愉快状态的强度和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心理学空间I M(X{Fs,IP

心理学空间)n)^)@~Lm+c {#{o

两地实验结果均展示,在愉快被试中,愉快程度的不同与操作效果之间不是单纯的直线相关。为此,作者采用了曲线回归的计算方法,试图发现情绪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的性质。心理学空间HM \%Z$jO y Z gl

心理学空间7DM1D ZW5wBdR4Ee

相关比ηyx意味着y对x的回归。在本实验中η表示操作效果对情绪强度的回归,操作效果依情绪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心理学空间*D%F @k*O;X#jC

ip0[r2Gz w,jE0本实验结果显示,两地愉快组由于每个被试愉快程度的不同,其与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均出现了一种曲线的关系。相关率η的性质是与积差相关r相比较而言的。当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率η与r接近或相等时,意味着表达一种直线相关,而当η与r的差别越大时,则意味着η表达一种曲线相关。本实验中丹佛被试愉快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比ηS+L(S+L代表微笑与出声笑之和)=0.46,r=0.14;北京被试ηS+L=0.75,r=-0.45;全体被试合并后结果ηS+L=0.51,r=-0.076。三组数据均显示η>r,说明愉快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为曲线关系(见表6、图2)。

)n0XK*Mbt^0 心理学空间3{ z:B&Cq)~y

表6 愉快程度和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比比较心理学空间;Q7E(`-H/X

a!i@&y} Rx D0

3rn%h1EY*l0 心理学空间TH;vKW?_

U(hX"m5a?0

Vs+z#txgC0图2 丹佛、北京及两地合并样本被试愉快强度心理学空间h?.lIh+j.D8yw9u

心理学空间t&qC(R ~ i q

和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比曲线

'~ d9L+i^~&N0

8yQ~ H _y_1Ct0丹佛样本。北京样本×全体样本(图3、图4同)

fVtMb#E-pp0

?3T;ZB8Q,h5jT7z4k0从图2的曲线c可以看出,最优的操作效果是在引发微笑与出声笑的时间为40~100秒,即在180秒引发时间的22%~55%的范围之内。

Qq|9p.x&u|H0 心理学空间p.i2n1`}/].B

2.引发痛苦状态的强度和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心理学空间 X2|l'lJM%V"P

心理学空间 pH{y _$O-a!t

两地实验结果展示,在痛苦被试中,痛苦程度的不同与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是接近直线的关系。它表明,痛苦性情绪越强烈,操作效果越差,对此项结果作了两类统计处理。心理学空间\@rX0c|

;]V8C3\k-? SQ(e0(1)引发痛苦情绪产生“出声哭”和“哽咽欲哭”的时间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ηC+P(C+P代表哭与哽咽);(2)引发时产生“出声哭”的时间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ηC(C代表出声哭)。

I1HibIq0 心理学空间zC.w3fpz'e!F

结果表明,出声哭和哽咽欲哭的时间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丹佛被试ηC+P=0.81,r=0.62;北京被试ηC+P=0.46,r=0.44;全体被试ηC+P=0.59,r=0.48。与愉快组相比较可见,这三项结果的相关率与r均更为接近,实际上痛苦程度与操作效果是接近直线回归的关系(见表7、图3)。心理学空间,R] qS}Q.Ih!Yq

}/TCi-J];d3x!s'mD!s0表7 痛苦程度(出声哭和哽咽欲哭)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比比较

5y!CB2h"jE J7K/f#r0 心理学空间:C!nZ&P+J$lWp

_E M6K/vZ0

'^v1C$]c NS|$s5`0图3曲线a虽然显示了斜线上升的趋势,但数据起伏变化较大,η与r的差异也较大,应当说表现的直线回归关系不很明显。图3曲线b显示的随情绪强度的增加,操作效果下降的趋势较明显,η与r十分接近。但图3曲线c的总体结果因受曲线a的影响而显示效果反而不如曲线b。但上升斜线的趋势还是清楚的。心理学空间Stec|[ ?A)?

心理学空间(zmJF [1My y

由于被试在母亲离去时产生出声大哭的痛苦效果一般来说是比较大的,因此单独计算了出声哭与操作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丹佛被试ηC=0.83,r=0.69;北京被试ηC=0.43,r=0.13;全体被试ηC=0.43,r=0.34(见表8、图4)。

I\ Ce1O$F-e&g;m0

~XXtX)a0

.`1R,p%_r5@ T0 心理学空间 z PR_z?;ot

图3 丹佛、北京及两地合并样本被试痛苦强度

E}7f2C2[h+w0

M7m/i/In[6wv0(出声哭和哽咽)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比曲线心理学空间dqaS(AD-DD"f:^.Y

@zt8r*h%l_)mQ0

8HF LPdQ I0 心理学空间z N%`L%a(eq5G

图4丹佛、北京及两地合并样本被试痛苦强度心理学空间0_2aefs k7q%PrWl(D

心理学空间LrvT-[@\

(出声哭)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比曲线心理学空间6KU|F5?|*\Lp|5B

K}h~;Jz)[0表8 痛苦程度(出声哭)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比比较心理学空间:]t5BD*j

| ?C@[mpX7v0

w:Q;vo u yC0 心理学空间vz!|6Z"p@+m

图4曲线a和曲线b虽然都显示了斜线上升的趋势,但数据起伏变化较大,ηC与r的差异也较大。图3曲线c显示的随情绪强度的增加,操作效果下降的趋势较为明显,η与r也较接近。尽管如此,曲线只表达了一个较明显的斜线上升趋势,或者说在痛苦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是一个接近直线回归的关系。它表明,痛苦程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痛苦程度小,操作效果则随之相对地好一些。

A |(b3PB0 心理学空间Q}"B2S-m&p%to

四、讨论心理学空间 fti W b4ul*BuQ

R5}w#\v`01.本实验的总体结果证明,儿童的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具有不同的影响。情绪的组织作用可能正体现在这里。愉快情绪比痛苦情绪对操作有明显的优越性。其作用在于愉快状态能引起和保持儿童的兴趣;这种兴趣于本实验中既表现在对获取玩具本身,也表现在获取玩具的旋转手段之中。也就是说,愉快幼儿中的不少人不但倾向于得到玩具,而且在他们通过迂回操作获取玩具一或两次之后,主动地要把玩具放置在木板上,以便重复这个迂回取得的动作。操作的尝试所得到的快乐反馈,强化了他们的兴趣继续操作,于是操作的效果能较快地得到改善。这表现为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完成任务。痛苦被试则与此相反。这里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母亲离去产生的不愉快状态使部分儿童处于抑制状态而无操作的积极性。他们有的表现为较明显的注视不动,有的表现为较多地企图直接抓取或要求成人帮助,而不愿尝试自己去操作。第二种是,另一些被试在一两次转动木板而得不到玩具时,不愉快状态转化为急躁。急躁是一种高唤醒的情绪状态,且带有否定的性质。他们因急躁而不能在尝试操作中进行认知加工、改善操作策略和加快成功速度。而且,他们要得到玩具的愿望越强烈,急躁情绪对认知操作的干扰越大,结果导致失去兴趣而放弃操作。情绪的组织作用在这种场合表现为干扰、破坏认知的因素。愉快状态似乎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适合于认知加工。因受抑制而失去兴趣和急躁的高唤醒水平都不利于智力活动。

@(eP T@%bca0 心理学空间9K(X,_y"]9u/mC!M

2.按照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过低和过高的情绪唤醒都不如适中的唤醒状态能使操作效果达到最优点。本实验在愉快情绪状态中得到了类似耶基斯―多德森的U字形曲线,说明了不同程度的愉快状态对操作效果的不同影响。本实验展示,较低强度的愉快状态不足以引起被试足够的积极性去进行操作,而过于兴奋的高强度愉快又干扰操作所必需的优越条件。过低或过高的唤醒水平都不利于在认知加工中利用有效的线索,加深认知活动,其结果得不到足够的反馈强化信息,在行为上表现较差的操作效果。实验结果说明,愉快情绪的程度和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曲线回归关系,操作的最优点在具有22%~55%的愉快成分的范围之内。

G.Q;i8Ls Mr0 心理学空间)Z9n)p0K7VTW` ~

3.在痛苦情绪与操作效果的关系上未能出现曲线回归关系,而是直线回归关系。与愉快状态和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相比,在痛苦情况下,η与r更为接近。这说明在痛苦性质的情绪中,痛苦程度越低,操作效果越好;痛苦程度越高,操作效果越差。这部分结果表明,不同色调的情绪唤醒的作用与耶基斯―多德森的U字形曲线并不完全一致,说明不同情绪状态对儿童智力操作具有不同的影响。同时也说明,情绪的功能并不取决于唤醒水平这个单一维量。心理学空间"V^N8?}U+qR5F

心理学空间btKok+s#f

五、小结

;\v,Z `6]!g j&}0 心理学空间tf(nl c.cGlw

1.本实验证明了不同的情绪状态对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愉快情绪对进行智力活动有明显的优越性。

a{$|\m"WT4^*} U0 心理学空间uY.V^/`?

2.不同性质的情绪状态在验证耶基斯―多德森定律上有不同的反映,即愉快情绪和操作效果之间存在着曲线回归关系。在本实验条件下,愉快情绪在总引发时间的22%~55%的范围内对操作为最优。而痛苦情绪和操作效果之间存在着直线回归关系,即痛苦程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实验结果补充和丰富了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Y6T K;h$m@mvF0 心理学空间#a:? LmE]:yw

参考文献

c@${!H!M%EdM5o7a]0 心理学空间$T^6axm

Bower, G. H. (1981). Mood and memo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6, 129-148.心理学空间 `h:c.~*j;K[ U p3z$Y

心理学空间5gT%_'g R$sm^

Campos, J. & Stenberg, C. (1981). Perception, appraisal, and emotion: The onset of social referencing. In M. Lamb & L. Sherrod (Eds.), Infant social cogni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心理学空间(f W$S"x$R a5s-q0}

心理学空间 T]#kc G#tEdl

Cicchetti, D. & Pogge-Hesse, P. (1981). The relation between emotion and cognition in infant development. In M. Lamb & L. Sherrod (Eds.), Infant social cogni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_0_#vp3gZO[Y0 心理学空间0q-c"le p0T

Izard, C. (1977). Human emotions. NY: Plenum Press.

ij4kg+c+fz5w Gr/h G0 心理学空间 {O.Wk8_"S

Izard, C. (1979). The maximally discriminative facial movement coding system. University of Delaware.心理学空间"~+R9l(zUz

;K~){{.c/j0Koslowski, B. & Bruner, J. (1972). Learning to use a lever. Child Development, 43(3), 790-799.

eS? L2d3A X#g r0

6K&F2t f9g0Lamb, M. & Campos, J. (1982). Development in infant. New York: Random House.

2` c r4gD'L4e0 心理学空间$~ D0UW a

Lindsay, P. & Norman, D. (1972).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心理学空间+Y#W*i9ip8y.n

\cwb9qa,[0Sroufe, L. (1978). Attachment and the roots of competence. Human Nature, 1(10), 50-57.

z%u,IYPVW4ma0 心理学空间2G/aW-v J$c

Sroufe, L. (1979).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J. Osofsky (Ed.), Handbook of infant 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e-IcA{yK0 心理学空间 C4YX3P@r

Sroufe, L. A. & Waters, E. (1976). The ontogenesis of smiling and laughter: A perspective on the organization of development in infancy. Psychological Review, 83, 173-189.心理学空间.V*S M!Q9Iy

{hrt$x\\/o9gJ0Welford, A. (1974). Man under stress. London: Taylor & Francis.

7|bypH&m*u0

\l6zK} u:i#v"FM0Zajonc, R. (1980). Feeling and thinking: Preferences need no in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35(2), 151-175.心理学空间B1aD+dU8^7e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12
«确定婴儿面部表情模式的初步尝试 孟昭兰
《孟昭兰》
社会化复合情绪»
查看全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