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空间
繁体 首页 > 心理学人 > 朱旭东蓝蓝

智慧的心理咨询师2---Wisdom and Compassion in Psychotherapy微课笔记10-2

蓝蓝2016-1-14 18:19
查看:1718次

(第二部分非常精彩,有许多老师个人的体会)


前面提到的治疗师的智慧的品质来自于西方,而在东方的智慧中更关注的:超越世俗的能力(包括灵性,与神性的连接,超越个人的体验等),而这些在宗教和哲学中比较多涵盖,治疗师的直觉体验如何来丰富我们的治疗智慧,包括如何认识现实,看清现实的能力,每个人认识的现实都是高度受文化和经验不同的经济地位、身处的阶层的制约的。

 

接下来讲:东方佛教里面对于现实的看法(三法印)


无常、无我、苦

——存在的三种特性,可以治疗师提供新的角度去深入地看到我们生活的现实

 

1.       无常

大多数人是不情愿看见和接受每件事都在变化不稳定的不按意志来变化的,因此会产生痛苦,如果我们能预期和拥抱变化,充分地跟来访者在一起对内在体验保持开放,治疗中的智慧就会出现,作者自称在治疗中无数次的遭遇情绪停工,因为患者正在描述一个我害怕的不幸或者疾病,这时我会突然联系到自己或者家人遭受此不幸的悲惨,但是在关键时刻,我总会意识到每件事都是会变化的,这是很有帮助的(只是经常会忘记),记住命运之轮不停运转,我们就知道人生有升有落,治疗也有升有落,当我们能接受这个的时候,是治疗中智慧显现的时刻,我们就能和来访者一起体验快乐和失望、成功和失败。科学家对此也有一些研究,如果一个人对体验保持开放是有智慧的标志,而体验不断变化,接纳无常的能力也就是智慧

接纳无常也存在陷阱,可能会让我们错过一种品质,更好地理解别人在何时真正需要什么。接纳无常比较被动,而另一方面,可能还有一些主动性的需要,如果患者正在哀悼失去女朋友,而治疗师却建议说关系总是不可避免的来来去去,那么这种传递无常的观念,这种回应可能是共情的失败,反之亦然。

所以智慧的治疗师需要接受挑战,事物是不断无常变化的,但是大多数人是不喜欢接受这一点的。

 

所以接纳无常也要根据来访者的处境和需要来进行,否则就变成了治疗师自己沉浸在春花秋月的悲情感慨中了,看到来访者当下的需要始终是最大的智慧,比如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创业中的青年,去强调接纳平静和无为,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们需要留给来访者自己去体验感悟的空间,而不是以智慧导师的姿态去提点无常。

 

2

苦通常是由不满导致的,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都会被体验为愉悦、痛苦和中性的,但是我们总是倾向于去抓住愉悦,推开痛苦,而在中性的状态我们会觉得是发呆无聊,也不太想置身其中,急于摆脱,比如在正念的练习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一些期待,更希望产生愉悦感和领悟、有所得,在练习平淡中就会着急,觉得浪费时间无聊,这是一个习惯性的反应禅修正是让我们接纳无所感、接纳无所得。

 

即使处在愉悦中,我们也会痛苦,因为担心愉悦不够长久,对会消失的恐惧会带来悲伤,弗洛伊德也有提到快乐原则是本性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会对快乐有期待不断增加,更加持久,导致需求越来越多,仅仅要维持原来的快乐水平也发生困难了。

有一个公式,目前快乐的体验水平=体验的变化量除以之前的快乐体验水平分数,而我们作为灵长类特有的思考能力会带来这种苦恼,快乐不长远,而若是早期形成不安全依恋的人的苦恼更甚,快乐之后的危险更加令人烦恼或者恐惧,大脑里面天生的默认网络,当无特定任务时,未来过去的体验会被激活,本来是用以确保生存功能的,可以起到预期危险的作用,不是为了快乐的体验而预设置在我们的脑中,进化出来的大部分体验还是坏的经历,这也是为了生存所需,而在正念中也会体验到念头进进出出,也是这种大脑的机能的体现。

 

一个智慧的治疗师对自己的想法有一个认识,知道其是持续变化,并且是基于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经验的,且不会如临大敌,知道这是不固定的,不会不变,而也可以帮助患者学习到这一点,更好地去观察想法怎样的升起——消失,在体验到自己的想法是不断在变化的,就好像从飞机里跳出来,却没有携带降落伞,这样的观点的接纳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经验的局限性会自己感觉不安,但若能“如其所是”看到飞机代表自己的想法

这个想法局限性,我们要跳出去,但是又没有新的想法,没有新的飞机来做接引平台,这是会有恐慌的。禅宗的训练也是帮助我们去面对这种恐慌的感觉,其实没有地面,我们也不会摔死,只是继续去体验下一个改变的时刻

无我

佛教心理学里面里,我们习惯性的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感是一种误解和幻觉是不要的痛苦的来源。

作者从生态学来解释无我:每个人都是宇宙生命能量物质网络的一部分,比如当我们吃下去一个苹果之后,如何区分苹果和“我”呢?所以我们是广阔世界的一部分,不停在交换成分之中,再如空气和我的关系,吸进的空气是我么,呼出又如何?所以,生活中间的“我”是实用性的心理结构,通过研究是无法找到大脑里体验“我”的区域

禅修体验中的“无我”只有刹那变化的体验,在演变心会努力抓住愉悦的,推开不愉悦的忽略中性的所有的会自动在发生,虽然过程中好像产生关于“我”、“ 我们”的这些叙事然而,没有独立的、永久的我被发现,各种体验在自动发生和运作。在运动中间,世界不是被生物或物体,而是被持续流动的过程所充满

这种认识对咨询中有何体验和帮助呢?

如果有人伤害了我们的感受,当我们注意到自己在咨询中有愤怒出现,这时候通常有一个负性的我和你出现,“我为你做了这么多,我无法相信你怎么这样对我?”这样的内心反应出现的时候可以剥离“我”来体验无我,那么就可以看到愤怒升起i,脖子后颈紧张,也许在脑海升起一副图像,但不再是关于“我”的······,而只是看见这些体验在升起,这就是“五蕴”在运作,各种体验,各种蕴受,互相激活和影响 ,具体参见惟海法师的《五蕴心理学》

我们需要看到内心的想法、感受、情绪相互影响、激活的,我们会以为这个背后有一个“我”在指挥这些,但实际上并没有“我”,认知疗法也是促使我们看到这些想法感受、情绪激起的习惯性的反应能够去反思之,所以治疗师如果能忍受不舒服的体验是很有用的。很多治疗师注意到:患者只会表达那些他们觉得我们能够承受的部分,如果他觉得我们承受不了,他会不说;如果我们能够承受更加广阔程度的体验的话,我们的患者也能够做出相同的反应,更好地进行探索。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


一个抑郁的觉得自己不会再找到爱和快乐的男性在持续的一周复一周的治疗中,来访者只是陈述类似的情境,治疗师努力想帮助,却处在深深的无力感中,徒劳试图给出建议,给出教育,经常在会谈结束后感觉诅丧,并对自己的能力是不是做治疗师都产生怀疑,然而在一次很压抑的会谈之后,来访者情绪却好转了,并认为上一次的会谈是有帮助的,但是治疗师很疑惑,并不敢相信是自己的功劳,渐渐的,治疗师学习到,如果自己能够陪伴来访者进入最黑暗的地带,体验被卡住的感觉,来访者可能就感觉到陪伴,就不会那么孤独,而走出这一阶段,所以说我们能够很好地控制反移情,并不是说我们在咨询中要做得多么出色,而实际上更多可能仍然是很难受很崩溃的,但是如果能够更多理解“无我”就可能更好地呆在咨询当下,承受住不舒服和痛苦的感受,这会帮助我们更多地接纳来访者的情绪,更好地陪伴。


另外看到“无我”可以帮助我们从自尊的关注中解放出来,不再仅仅只是根据咨询的效果来评价自己如果最近一次会谈好,我就是好的治疗师,如果最近一次会谈不好,我就会感觉沮丧,这会让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不够稳定。朱老师也提到,讲课中的“无我”会帮助自己将注意力更多放在讲课内容上,而不是自己的表现,这让自己的思维比较开阔,放下原先地对自我效能的关注是需要练习的。

这里掌声哦,讲得好棒!


当治疗中我们不再对表现胜任如此在意的时候,我们反而会表现得更如同一个专家般的胜任,作者也提及荣格的“阴影”理论,我们如果能够更多地“无我”就不会强迫性地去做一些没有必要的事,而能更好地人本地对待来访者,正念的练习和体验不是不是让我们通向完美,而是到达更加完整





蓝蓝的其他日志

人间滋味第七篇:甜(原创微小说)
无字书——己亥木年立夏诗作一首
8.5.11众生(神)归位暨刘洪到底是谁?(4)李彪何用?陈光蕊有何意义?
8.5.6一往无前戒为刀 红尘烦恼俱出家(2019年4月10日)
人间滋味第六篇:沧海五粮液 良伴唯脐橙(原创微小说)
人间滋味第五篇:双踏BOS--请你喝一杯烈焰珍珠奶茶吧(原创微小说)
探讨临床实务危机情境“不伤害原则”的运用(微分享文字稿)
人间滋味第四篇:魅机--不要吃蓝色的那款冰激淋(原创微小说)
小暑颂
端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