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空间
繁体 首页 > 心理学人 > 孙晓杰依德心理

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之理论基础(5)----依德心理

依德心理2013-1-01 20:03
查看:1526次

1.       科胡特主张人终其一生都有自恋需求,且他和客体爱是阶段是平行发展的。他提出双轴理论。该理论允许在自恋领域与客体爱领域同时不断地成长。

2.       三级自体,或者说孪生体或另我的需求,来作为第三极。自体的这个面向,在移情中呈现的,是想要变得“就跟治疗师一样”的需求,而在发展上,他是源于那种后来渐渐变成模仿行为、对融合为一体的欲求。

3.       在恰当的养育下,夸大的自体可以被转化为健康的企图心,而被理想化的父母内化为理想与价值感。因此,治疗师应该同理病人的自恋需求,视他们为发展上的正常表现。

4.       自体心理学现在试图说明。。。。。。所有的的精神病理形式都基于自体结构的缺损,或是自体的扭曲,或是自体的脆弱。他更进一步想显示的,是所有自我的缺损,都是导因于儿童时期自体-自体客体关系的困扰。

5.       古典的发展,导向客体爱:原始自恋---客体爱----次级自恋(遭到了来自客体的回绝之后)。

自恋的发展路线:  

                    将完美归于夸大自体(镜映移情)--健康的企图心

破碎的自体核心---原始自恋                                          天资与技能的张力弧 

                         将完美归于理想化的家长形象(理想化移情)--理想与价值观

6.       自体客体,用来描述其他人为我们在满足自体镜映、理想化与孪生体等需求上,为(我们)自体所担当的角色。从自体成长与发展的观点来看,他人不被当做是独立的人,而是满足自体这些需要的客体,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自体客体被视为是功能(如,抚慰、认可)更甚于被看待为人本身。

7.       自体心理学视自体与自体客体的分离为不可能。我们终生都需要来自他人的确认、同理反应,一维持我们的自尊。成熟与成长,是指从对旧自体客体的需要,转而能利用更成熟与更恰当的自体客体。

8.       在临床情境下,治疗的目标就是强化脆弱的自体,使他可以忍受并不是很理想的自体客体经验,而不会严重地失去自我凝聚力。

9.       科胡特拒绝给自体下一个简单的概念,他相信自体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结构,而无法被赋予直截了当的定义。在1981年他去世之前,他的自体观已经从自体表征,转向到“超律定的自体作为首要的心理丛结、动机与经验的中心,以及主要的驱动动源。”

10.  进一步意味着包括不再充斥着对自我、驱力与防御的各种变化等等重视,而是更加关注于意识中的主体经验,攻击性不再被理解为原始的或是天生的驱力,而是次发于自体客体的挫败。

11.  科胡特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并非最重要的。包括性与攻击性的俄狄浦斯冲突,只是儿童在更早期的阶段、自体-自体客体的基础中发展遭逢挫败的“分解产物”。

12.  自体发生破碎时,表现的范围可以沿着一个连续面,从轻微的担忧与焦虑,一直到严重的恐慌,因为感觉到自己快要完全崩溃了。

13.  自体心理学强调养育着的失败与所导致的自体缺损。

14.  沃夫扩展了科胡特的理论。标定了两种自体客体移情:一、对抗性的自体客体移情,是指在病人的经验里,治疗师是温和地反对他、但又保持着支持态度的人;同时,病人对抗治疗师的需求也被治疗师所接纳,因而让病人感觉到被鼓励去维持某种程度的自主性。二、效能的自体客体移情,他指的是病人有种感受,会觉得治疗师允许他对治疗师造成某种影响,并使治疗师出现(对病人而言)必要的自体客体行为。

15.  李希登伯格主张必须纳入五种不同的动力系统,才能完全理解病人身上作用力量。这里每一个系统都是立基于天性的需要,以及反映的连接模式。第一个系统,是因应对依附与关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第二个系统,是要回应心理调节与生理所需的需求;第三个系统,是因应自我肯定一探索的需要而产生的;第四个系统,回应了那种以退缩或/阻抗的方式来处理不适经验的需要;第五种系统,则是因应对感官享乐与(在极端情况下)性刺激的需求。



依德心理的其他日志

投射projection
读懂弗洛伊德
读懂弗洛伊德
无意识
重读弗洛伊德
自我ego
生命欲力life instincts;死亡欲力death instincts
逆投资anticathexis;撤回投资withdrawal of cathexis;多重投资hypercathexis
投资cathexis
动力论的dynamic;拓扑论;拓扑论的topography, topograph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