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空间
繁体 首页 > 心理学人 > 孙晓杰依德心理

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之理论基础(2)

依德心理2012-12-25 20:06
查看:2001次

1.       哈特曼的适应性观点,即认为则存在一个自主、无冲突的领域,实是衍生自他的观念。哈特曼相信,借着消除性欲与攻击的能量,甚至某些防御也会切断与本我能量驱力的关联,而衍生为自主或可调适的防御能力。

2.       临床治疗师需要考量到自我功能、自我强度及自我脆弱度等。

3.       最重要的自我功能包括现实感、冲动控制、思考过程、判断力、综摄-整合功能、掌握-胜任、一级与次级的自主能力。

4.       自我心理学的观点认为驱力(即性欲与攻击性)是首要的,相对的,客体关系是次要的。也就是说,婴儿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在驱力与压力下释放张力。

5.       客体关系理论则主张驱力在关系的脉络下涌现,两者不能相互割离。有些理论家暗示,驱力主要是朝向对客体的追寻,而非减轻张力。

6.       客体关系理论涵盖了一种转化的过程,也就是要把人际关系转为内在的关系表征。在小孩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不只是内化一个客体或人而已,而是将整个关系都内化。

7.       正面的,爱的经验原型是在婴儿时期形成的,这个原型包括一个自体(受抚育的婴儿)的正面经验,一个客体(关注、照护的母亲)的正面经验,以及一个正面的情感经验(喜悦、满足)。

8.       婴儿将母亲内化,通常称为内射,肇始于那些在母亲抚育婴儿时伴随出现的胜利感觉,但是要等到内、外之间的界限发展出来后,这种内化才有意义。差不多在第十六个月大时,对母亲的片段意向渐渐整合成持久的心理表象,而同时间一个持久的自体表征也形成,一开始是一个身体性的表征,之后才是一个属于婴儿的感觉经验的汇集体。

9.       被内射的客体不必然跟真正的外在客体有关。真正的客体与内化的客体表征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10.  在某个时间点上,自体表征、客体表征与情绪的不同群集彼此相互竞争着,争夺在内化客体关系之心灵舞台上的核心位置。

11.  在内化客体关系时,总是涉及把自我分裂成不同的无意识次组织:一是,自我的次主体组织,也就是某些自我面向,在这些自我面向中,人们较能将感受与想法体验为自己的;二、自我的次客体组织,经由他们产生了各种意义,但所遵循的的模式是经由某些自我面对客体的认同,而这种认同是如此地彻底,以至于人原本的自我感可以近乎完全消失。

12.  克莱因经由对儿童的精神分析工作,逐步发展出一个高度仰赖无意识内心幻想的理论,并将古典发展阶段理论的时间压缩到生命的第一年里。

13.  根据克莱因的看法,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里,婴儿经验与佛洛依德所谓死亡本能有关的、一种对空灭的原始恐惧。为了抵御这个恐惧,自我便才生了分裂,从死亡本能衍生出来的所有“坏”与攻击性都不被允许,并转而将其投射到母亲身上。婴儿因此生活在被母亲迫害的恐惧之中,甚至可以具体化成恐惧母亲会进入到婴儿内在,并摧毁任何原本因为分离而被保护在婴儿内部、从原欲衍生而来的“好”。这种恐惧是克莱因称之为偏执-分裂位态的原初焦虑。

14.  这种早起的经验组织模式得名自两种重要的防御机制:自我的分裂(即偏执-分裂位态里的“分裂”)与投射(即偏执-分裂位态里的“偏执”)。

15.  当小孩将“好”妈妈与“坏”妈妈两种客体整合为一个整体时,他们会开始担忧自己对妈妈施虐性的、毁灭性的幻想可能会把妈妈摧毁。这种对母亲(作为一个完整客体)的新担忧,被克莱因称为忧郁型焦虑。也预示着忧郁位态的到来。



依德心理的其他日志

投射projection
读懂弗洛伊德
读懂弗洛伊德
无意识
重读弗洛伊德
自我ego
生命欲力life instincts;死亡欲力death instincts
逆投资anticathexis;撤回投资withdrawal of cathexis;多重投资hypercathexis
投资cathexis
动力论的dynamic;拓扑论;拓扑论的topography, topograph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