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的思考
时间:2017年12月14日|1295次浏览

主体的思考

张拯平 

        我们各种感受器官,比如眼耳鼻舌皮肤,它会感受外界,而后在大脑处整合,每个人整合的是不一样的,即同样的温度,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要是拿一个事件来看待的话,那自然一个人就是一个答案了,那么在集体的状态下,成立了一个标准,建构一个稳定的符号,那么谁对谁错,我们不得而知,只能用数据说话,忽略了个体主观性,但是还有个问题是,人类,社会都在变迁,发展中,非静止的,那这个标准也得发展才行。而精神分析的提出,就在于回归个人的主体,即重建他自己,为何要重建,可能是他之前被建构的是不适合当代社会情景的,或者是不凝聚的,这个定义是谁定的呢?

解构,重构。怎么结构,重构?言语,思考,作为客体的分析师回应,肯定。那么分析师的主体在哪里呢?自己得进行分析。了解哪个是我,哪个是他。


弗洛伊德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节制,他让个案定义自己的标准,那么这个主体他就得有一部分稳定的主体了,其实很多心理治疗,相信个案自己可以成长,散养,那么前提就是有个主体的苗子在那里。那么这个苗子怎么来的?

客体关系讲究主体是在客体的回应下成长的,那么这个成长只是客体需要的一个,于客体来说需要的客体而已,那么主体在哪里呢?


假设你有一个八年没见的感情还深刻的前女友突然联系你说,她将在八小时后抵达你所在的城市,当她到达后,告诉你,她八小时后即将启程飞往另一个城市,想想看,头八小时的感受是熬,后八小时,我们会觉得过的很快,同样是八小时,为何两个状态如此不同,同样,在厕所外的一分钟跟在厕所内的一分钟,为何感受是不一样的,是机体为了保护自己,还是因为主体在享受,所以主体是不存在的?要是没发明时间,没有一个外在的界限来规划自己时,这个主体在哪里?


主体可以说成是相对客体而存在的一个状态,一个自我感受的状态,一个感觉我在此时此刻的状态,一个可以回忆,可以幻想的状态,是一种时间,空间的凝聚状态,在时空中的某点就是一个主体,自体的话就是我们感受到主体后的一种状态。这么说来这个主体是由我感受着的,那这个我也是主体,那么主体就是可以抽出来看自己的一个状态。就像你见过一个人二十次面,第二十一次,他发觉你跟以前不一样了,他说,这不是你,是他的否认,还是这个不是你的表现,我们只能说是不是你核心的表现而已。因为就像投射认同一样,我们总免不了,当主体消失一会的。

真的有主体吗,或者说真的有我吗?这时,要是引进一个符号,就成了 我。从而可以说是一个主体了。因为很多事情可以围绕这个符号转。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自我同一性,即我是谁的问题,你认同的越稳定,就会被套牢,僵硬,适应障碍,不认同就会分裂,而生活本身就是不稳定的,所以我们的主体一直是在建构中的。

迷失了。。


写于2017年上半年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