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决定功效——灵动安心法课后免费线上辅导(二)
时间:2021年05月09日|1137次浏览

心态决定功效
——灵动安心法课后免费线上辅导(二)

    甲:您说灵动安心法是现代人的修炼方法,是把暗示用到极致的本土心理学技术。既然是技术,我们修炼时掌握要领就行了,为什么说心态决定功效呢?
    乙:暗示是权威指令的非理性植入。这里的暗示技术是指归根九要(修炼的九种要素)的应用,它好比种子,而种子必须在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您读过圣经吗?
    甲:读过一些,主要是新约圣经。
    乙:路加福音 8章5~8节用了一个比喻: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践踏、天上的飞鸟又来吃尽了。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来就枯干了、因为得不着滋润。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一同生长、把它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生长起来、结实百倍。
    甲:这段我读过,耶稣解释这个比喻时说,种子就是神的道。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随后魔鬼来、从他们心里把道夺去、恐怕他们信了得救。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听道、欢喜领受、但心中没有根、不过暂时相信、及至遇见试炼就退后了。那落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走开以后、被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挤住了、便结不出成熟的子粒来;那落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里、并且忍耐着结实。
    乙:由此可见,心态是何等重要。世间很多事情道理是相通的。学习灵动安心法也要防范不良心态,才能收到良好的功效。
    甲:有哪些心态影响功效呢?
    乙:我有一首诗,讲了其中的四种:

    迷心好比笼中鸟,跃跃腾腾意未休。
    买履郑人空赴市,好龙叶某枉追求。
    珠亡本是贪椟喜,禾萎原为揠苗忧。
    传统藩篱须突破,归根方信有原由。

    甲:“迷心好比笼中鸟,跃跃腾腾意未休”,这句诗怎么理解?
    乙:人们对宇宙万物的认知能力有两种,一种是凭借概念进行判断分析推理的认知能力,一种是凭借本觉实现整体直观把握的认知能力。前者是理性认知,后者是灵性(悟性)认知。二者本来应该相反相成、相得益彰,但在现实中,理性认知所凭借的概念不断巨量增长,严重压缩了灵性(悟性)认知的空间。这些概念就像一个笼子,被压抑的灵性(悟性)就像一只笼中之鸟,跃跃腾腾,却挣脱不了概念牢笼的桎梏,由此形成的焦虑,我称之为离根焦虑。所谓离根焦虑,是指人与大自然分离而产生的焦虑,它是一切焦虑的基础。而修炼的切入点,就是化解这种离根焦虑。随着这种焦虑的化解,其它的焦虑就能迎刃而解。
    甲:“买履郑人空赴市”,是“郑人买履”的典故吧。
    乙:是的。语出《韩非子》,说的是一个郑国人到集市买鞋,看到了鞋,却发现把量好的尺码忘在家里。等他取来尺码时,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穿上试一试,他说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
    甲:这样的事会出现在练功里面吗?
    乙:十分多见。很多练功者把古书里的话当作金科玉律。比如,伍冲虚的《天仙正理》中说,练功必有“六根震动”,即“丹田火炽,两肾汤煎,眼吐金光,耳后风生;脑后鹫鸣,身涌鼻搐。”实际上,这是练功中或可出现的现象,并不是必然出现的现象。本来,练功是通过暗示技术,切身体验人天合一的光明与喜悦,使焦虑得以化解,可是那些拘泥于“六根震动”的练功者,却常常因为没有体验到那些可有可无的“震动”而产生了新的焦虑,背离了练功的宗旨,严重影响修炼的功效。古代修炼著作有精华、有糟粕,必须放到心理学阳光之下,才能分辨得清,才不至于掉到一些虚幻的概念陷阱里面去。
    甲:“好龙叶某枉追求”,那一定是汉代刘向所写的叶公好龙的故事。叶公这个人非常喜欢龙,吃穿住用的器具都刻着龙。天上的真龙深受感动,便下来看望他,龙头搭在窗台,龙尾伸到厅堂。叶公一看,吓得魂不附体,转身逃跑了。由此看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种似龙非龙的东西。
    乙:不错,在练功人群中,这种叶公好龙似的心态并不少见。修炼本来是求道之举,但是有些人感兴趣的不是道,而是术。这种情况古来有之。汉代魏伯阳在他的《周易参同契》中指出:“世人好小术,不审道深浅。弃正从邪径,裕速阏不通。”很多人练功是为了获得某种神通(特异功能),这是一种错误倾向。在《长阿含经》中,释迦摩尼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弟子们不要追求神通。我曾全程参加过钱学森先生主导的人体科学研究,并参与研究过国内特异功能较强的对象。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一)他们都不练功,对修炼一无所知,(二)特异功能只有科研价值,而没有社会实用价值,(三)练功追求特异功能常常是走火入魔的诱因。我曾诊治过很多走火入魔的案例,我称之为气功神经症,其中追求神通是重要的诱因之一。
    甲:唐代吕洞宾曾说:“世人宜假不宜真,难度长生上品经。”大概就是指此而言。
    乙:正是。凡是在修炼问题上大肆渲染神通的作法都会遮蔽修炼的真正价值,误导练功者走向邪路,引发人心浮动。孔夫子不语怪力乱神,是深谋远虑之举。
    甲:“珠亡本是贪椟喜”,应该是买椟还珠的故事了。
    乙:这也是《韩非子》中的故事。楚国有个的珠宝商为了推销珍珠,用贵重木料做盒子,并进行香薰,还用玉石、玛瑙加以装饰,然后把珍珠放进去。一个郑国人相中了这个盒子,便买了下来,而把珍珠留给了珠宝商。
    甲:练功当中有什么事情与这个故事相应呢?
    乙:在气功和中国传统修炼学研究的道路上我走过了五十余年,前十年是业余爱好,后四十年是专业研究。我一直坚持心理学方向。多年潜心修炼,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所收获。在理论方面,形成了以弗洛伊德和荣格心理学思想为线索的归根心理学,以及以布伦塔诺心理学思想为线索的意向流管理学。在实践方面,形成了归根疗法系列,灵动安心法是其中的代表疗法。应该说,归根心理学和意向流管理学在实现中国传统修炼学的心理学化,排除科学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干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甲:归根心理学我读过了,对于“归根意识”、“归根意识是元神的表象”、以及“古代宗教是发展元神的学问”等提法我非常赞同,这对发展本土心理学有一定的帮助。意向流管理学我刚刚接触,对意向流的概念还在理解中。我觉得,能够在“表象——判断——情欲”这个心理活动链条中,抓到判断这个环节作为修炼的切入点,是一个重要发现,对于显露传统修炼学的本土心理学本色很有帮助,值得引起更多的关注。
    乙:不过就个人而言,我更看重的是归根疗法系列,这都是经过长期实践磨练的现代修炼方法。特别是灵动安心法,在化解焦虑方面独树一帜,安全高效,兼容性好,不但不与其它功法冲突,还能起到加持作用。然而我发现,有些人只关注归根心理学和意向流管理学的理论,而忽略了灵动安心法的修炼实践。这就有点买椟还珠的味道了。无论是古代的修炼,还是现代的修炼,实践体验永远是第一位的。“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这句话对于修炼来说也是完全正确的。
    甲:“禾萎原为揠苗忧”是揠苗助长的故事,对吧?
    乙:对,故事出自《孟子 公孙丑上》,讲的是一个宋国人,嫌他地里的禾苗长得不够快,就挨个往上拔。疲惫不堪的他回到家里,告诉家人他做的事。他的儿子到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萎了。
    甲:违反自然规律就一定会受到惩罚的。
    乙:揠苗助长的状况在练功中时有发生。有些人练功唯求速成,恨不得今天练功,明天就见成效。于是,就加班加点地练功。一旦觉得并没有达到自己所定的目标,内心就会懈怠,产生放弃练功的念头。
    甲:这种一曝十寒的练功心态是十分有害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也许就是这种心态的写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乙:这是因为对于修炼缺乏正确的理解。
    甲:按照传统的说法,是修炼精、气、神,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乙:从现代的观点来看,精、气、神分别对应于物质、能量、信息。这三者原本是一个统一体,只是通常人们在分子层面注重物质,在原子层面注重能量,而在量子层面注重信息。现代人逐渐懂得,在很多情况下,人体系统运行失常并非由于物质和能量的缺乏,而是由于信息的紊乱使机体运行的无序度增高,即熵值增高。扭转这种局面就要采取措施降低无序度,这叫做输入负熵(negentropy)。
    甲:是什么原因引起熵值增高呢?
    乙:加拿大病理学家汉斯 塞里(Hans Selye,1907~1982),曾经提出一个应激学说。应激(stress)就是机体对于刺激的应答。人体受到刺激的时候,垂体-肾上腺系统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来加以应对。这是应激中的生理变化。而应激中的心理变化通常就是焦虑。修炼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通过修炼,我们能够及时化解焦虑,也就是向机体输入负熵。由于应激和焦虑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所以修炼也必须常态化,就像每天都要洗个澡一样,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唐代吕洞宾才说:“奉真修道守中和,铁杵成针要琢磨。个中本然无大巧,只在逐日用功多。”
    甲:“传统藩篱须突破,归根方信有原由”,这一句怎么理解?
    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炼是重要组成部分。修炼技术儒家有,佛家有,道家也有。
    甲:有人问我,孙老师讲课常常引用儒家、佛家和道家的经典,有时还引用圣经和古兰经的段落。那他到底属于哪一家的呢?
    乙:我只属于中国本土心理学这一家。心理学是研究精神生活的科学,而宗教经典也都与精神生活密切相关,而且都是发展元神的学问,所以两者必然发生交集。英国宗教学家麦克斯 缪勒(Friedrich Max Müller,1823~1900)说过:“只知其一,一无所知。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 他的经验是,如果你只站在某一个宗教经典的立场上,会使你的眼界变窄,拘谨于一家之言,看不到其它宗教经典的精当之处,于是你就不能透彻地理解所有宗教经典的整体内涵。如同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们一定要站在中国本土心理学的高度,平等地看待各种宗教的经典,才能实现万法归一,并且从中找到真正有用的东西。拆开宗教经典各自的围墙,你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宗教经典都在坚守着同一个宗旨——归根;所有的宗教经典都在致力于同一种实践——意向流管理,管理判断、管理情欲、管理信念、管理智慧。
    甲:您的这首诗是一个重要话题,那为什么没有收到您的《意向流管理学话题诗》里面呢?
    乙:这首诗作于1990年。那一年我获得开悟体验之后,写了一篇《归根论》,四章《归根铭》和二十四首《归根诗》。这是当时给中医学院本科生讲课的内容,也是《归根心理学》的基本素材。这首诗是二十四首《归根诗》的第九首。归根心理学和意向流管理学是一体的,为了避免重复,就没有放到《意向流管理学话题诗》里面。
    甲:知道了。
    乙:《意向流管理学话题诗》第57首题目是“为师之道”:

    洪钟一口通师道,静默高悬不自鸣。
    声响全凭轻重叩,余音入耳各牵萦。

    这首诗是说,为人师者,应该做到有问必答,无问不语。
    甲:懂了,有问题时再请教您。
    乙:好的,再见

标签: 灵动  安心法  心态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