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及成人治疗研究的主体间性的形式》英文读书会--摘录(二)
时间:2012年01月09日|2531次浏览|1次赞

《婴儿及成人治疗研究的主体间性的形式》英文读书会--摘录(二)

时间:2011-11-10,13:30~15:30

地点:阿诺心理工作室

主持人:宫学萍

出席人:薛畅  宫学萍  阎兰  杨颖  寿彤军  王春兰

        (正文中用各自姓氏作为简称)

记录人:王春兰

点评人:徐钧

会议主题:本书第四章,第89页至 99

 

宫:第四章开始说明了虽然以前跨学科合作及相互知识很多,但细节的东西很少,主要贡献还是由BB所做。

他首先说明,自己花了10年的时间来做这个个案,个案主要是从强调主体间性面部呼应的角度出发及理解。

个案描述了一个叫Dolores的女士,经历了童年早期母亲的丧失和创伤,大体涵义是指被母亲抛弃或。。。

畅:分离。

宫:是的,但比分离的意义要大。

畅:造成创伤的分离。

宫:对,本章题目就是这个意思:关系中的脸/面孔,并完全用一个案例来讲述。

宫:案例中Dolores女士很多方面的创伤经验,BB认为都是通过各种非语言的和那种暗在、内隐的模式与她沟通,也就是,治疗师是通过语言之外的东西去了解Dolores的创伤感的。

这边有一个词汇,大家第一次听说会觉得很奇快,但这章有很多地方出现了这个词,就是face这个词,他(BB)说:这个病人是被面部表情、被先占的或者叫占去很多经历的。就是我们之前学习交互表的时候,一个人和别人交互模式中,健康的人是有弹性的自组织和交互组织供应。然后,这个词被过度占领,被覆盖的感觉,这个病人也是用了这一个词,就是被过度的面孔所覆盖,听起来很怪的感觉。

畅:她更关注别人的表情,是这样吗?

宫:我理解的是,在这个治疗当中,面孔的主题不断的出现,是这个意思。这个治疗很多事情是围绕着面孔/脸这件事来说的。就是说这个病人的问题一方面在她的跟脸有关的困扰之中是大量的,要把她覆盖了。然后另一方面她会坚持认为她丢失的第一个母亲脸的记忆和她自我认同之间是至关重要的,她一直有这种认为,这是一个主题。

(脸似乎是暗示和自己与别人的自体表象有关)

然后他(BB)介绍了治疗的时间,大概用了10年的时间,每周三次,并以坐着的形式进行治疗的。

宫:他指出了两点,一方面就是说,对于Dolores这个人关于脸整合的主题;以及她早期的依恋对象,她只少有三个以上的依恋对象;还有治疗师的。这些东西的整合能力都是在这个治疗过程中体现的,而且治疗师和来访者是共同的、在努力的,想在治疗过程中建立一种双向的依恋,这用双向依恋在某种意义上是类似母亲和婴儿的依恋,对脸似的那种依恋模式或关系。

治疗中第二大主题是关于创伤和哀悼问题,BB指出这个治疗中其他的很多重要方面在本书中都没有涉及,他只是用此案例讲述前三章的东西。

最后,作者强调他的学术背景是做过很多的婴儿观察,而且他也做过很多关于面部的镜映,就是面部模仿、声音节律方面的配合和一致性,他做过很多这种母婴训练,当结尾的时候他认为他和这个病人很匹配。他们两位都是非常关系面部对话的一个人。

 

宫:接下来,本章讲了关于治疗中跟脸有关的之前/前人的理论部分的东西。他说:面孔的交流或脸的表情,不是表情比表情更丰富的概念,这方面在符号前期的、非符号的、内隐的还有程序水平的进行,很大程度上是不受控制的、无意识的内容。

脑成像的研究中发现,其实我们的大脑对人的面孔和脸是有一种额外的喜欢和愿意的,在脑成像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大脑皮层中有一个区域活跃的时间是我注视一般物体的两倍,婴儿注视也是一样。

畅:看人脸会看的时间更长。

宫:对,他会一直盯住。

宫:接下来,他说在临床治疗之中,在精神分析里面,脸的意义和功能角色是与看与被看有关的,看到这句话时,我是满有感觉的,因为只有脸这个东西,当我们看到他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他上面有两只眼睛,而且眼睛是看着我们的,是不是看着我们能做判断的,所以,这是对精神分析方面的一个作用或意义。

后面讲到,看与被看中有很多的涵义在里面,弗洛伊德原来有一个很经典的观点,治疗师被看到的话对移情的出现有影响的,所以,他认为,治疗师要隐去,等于治疗师的眼睛不要被病人看到,

(在传统精神分析中,由于要让来访者一个人去面对跟随自己的心念,隐去咨询师那就是很重要的。但这种经典方式不是适合所有人。在后来面对更复杂更有难度的人格性问题时,这一隐去显然就成了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出去。或许儿童时候有良好亲密关系的,他们在分析中就可以独立来自由联想;但儿童时期亲密关系很差劲的,在分析中就要面对面来进行)

畅:嗯,后来人的观点就不是了。

宫:对,后来人一个叫Sartre’s认为,看或被看呢会将我们自己和对方给客体化。我当时理解是目光注视所触,就是目光指向的意思,所以在有看与被看的过程中,自己和对方都变成了一个客体。

畅:他那句话怎么说?

宫:他是个使动词,使自己和对方都被客体化了。就是目光所指向的那一个就变成了你目光的作用对象了。

畅:嗯,我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阎:自体客体化?

畅:自体客体好像还不是这个意思。

宫:不是这个意思,是把自己客体化,我看着你的脸,我看见你的眼光放在我身上,我就知道了,我是你目光的那个客体。

畅:你眼中的我眼中的你的样子。。

 

宫:后人,BionKohutWinnicott都会认为这种被看的感觉被对方做出一种反应,其实都是对自体感有构建作用的。

畅:这三位仁兄都认为别人看到自己对自体是有帮助的。

宫:是建构自体感的一个基础的意思。但这个是被别人看到了,你看到别人在看你,它是有这个效果的,所以我觉得这块是精神分析在试图解释婴儿为什么喜欢看人脸。

阎:在建构自己。

畅:可以这样理解,我觉得,不光是婴儿看人脸,就是成年人之间,如果我和你说话,你不看着我,我也是很难受的。

宫:包括原来有人做分析,就是有的人特别喜欢风景画,风景画是没有人的,有这种喜好的人是带有回避色彩的,就是他对社交方面的感觉是不功能的。

畅:其实我在想,我们在注意别人看不看我们的同时,我们在某种时候也在回避看别人。

宫:对呀,如果我躲开你的眼光,我就是在拒绝和你发生关系。

畅:好吧。

宫:Winnicott做了件特别有影响的事,他把母婴交流之间的理解推而广之,在成年人的人际关系中找到了类比,可能他同时代的人都没这么干过,然后有特著名的一句话,Winnicott问:当婴儿看着妈妈的脸的时候,他看到了什么?然后他回答说:他看到了他自己。

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妈妈给出脸上的回应其中包含了有多么巨大的能量,因为这种回应其实在形成了孩子的自体感。

但是BB认为,Winnicott把件事情的另一方面给忽视了,其实,妈妈也渴望从孩子的眼中看到自己,妈妈要看着婴儿看自己的眼光感到自己是被孩子爱的。他会认为这两方面同时存在的。

(这就是一种双元交互的观点,Winnicott老派分析家往往比较单向)

Eingen提出:人类面孔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是一个关于个人经验的汇集处,他用了一个“支部/纤维部”那个词,就是把你经验的东西系统的汇集到你的脸上。

畅:系统的汇集到人的脸上。

宫:而且,他认为人类的脸还有很突出的一点,就是我们面孔中其实是有组织了意义的原则。在意义的论域里有组织的原则。

畅:是不是意思说我们会给别人的表情下定义啊?

宫:比下定义更广泛,他有很多意义在里面。他不是简单的图片。

畅:有含义的。

 

宫:Eingen认为,治疗师的面部表现其实有一个很大的作用,他对病人所做的任何面孔的回应,就是脸面上的回应实际上唤起了并且扩大了或者帮助病人扩展了去经验的能力。我当时读到感觉挺有诗意的,我记得有谁说过,有的很多人病了是因为他活着却没有经历过,他总是没有全然的处在该处的地方,他没有经验的感觉,然后他就是说,治疗中治疗师的面孔之间的对话,实际上是把病人这个能力给唤起了,然后做了扩张和提高,让病人有了去经验他所在的这个世界的能力。

Levinas1974年说:人格部分的诞生实际上是和积极的面孔经验。。。

畅:有关。

宫:是从那一刻开始的,当他看到一张微笑的脸让人舒服的脸的时候,他自己的那个感觉诞生了。

畅:明白了。

宫:他们这边说的不全部是表情,而是脸所带来的东西,包括声音,已经脸所做的行为及动作,跟面部表情同时发生的是交流,还有自我的组织。还有从生理方面唤起的调整,还有主体经验,这些都是同时发生的。

畅:自组织和生理上唤起的东西那是不是也都是主体经验的一部分呢?

宫:嗯,我觉得他最后一个说的是他主体的感觉,我是一个人,我有欲望,有梦想、我有想法,我可以做决定,可以承担后果,我觉得是这个东西。

 

宫:我现在是有感觉,我们原来经常说无意识,我们做了很多事情就是那个时期自己想不明白的事,就是每次我决定对薛畅说下次在我的课上不允许你吃东西,可每次在那个时刻就说不出来,回家就想,我一定和她说清楚。就是似乎不能在那个说你不能吃东西的时刻,被某种力量推动着的,那一刻我是没有主体感的。

畅:但现在有了,是我给你制造了这个权利。

宫:是,你给我了这个空间,它唤起了我并扩张了我这个经验的能力。

 

宫:Tomkins会认为面孔是中心的能力,其实是表达着自己和对方的情绪,我不知道怎样解释,就是通过肌肉或舌头的一些回馈感,还有声音,血流的加速,脸部的温度等等,脸就是在表达情感。

阎:读到这我想起了现在有一个节目,那个节目是专门有一些人假扮自己做过一些什么事。这个节目有两批人,一批人去赢大奖的,去猜别人说的是真假,做判断的;另一批人是装,就有可能我是真的就是真的,也有可能我是假的。其实就是一个特别有趣的过程,通过提问和回答的,跟玩说瞎话杀人一样,旁边还有一个专家在他们说话过程中,在判断过程中会用到你说的这种,比如说身体后仰之类的。

畅:微表情。

阎:对。

(大脑影响的微表情的交互影响,远比我们平时想的要更强烈,其实我们在面对面时,就会有许多很强烈的内隐交流在里面)

宫:Tomkins还认为,面部行为的改变实际上是和那种主体感的改变有关,不管是促进了还是抑制了那种体验。

因为这种面部表情与一些特殊的生理反应的类型也是相关的。Ekman认为如果我们去匹配对方展示的面部表情,作为观察的那个人也会有类似的体会感,这是从生理的角度来看。

畅:是不是就是说我表现的很快乐,观察我的那个人也感到很快乐?

宫:就是去匹配你表情的那个人,是两者之间,比如我们看到孩子笑,我们自己觉得也很舒心。

畅:就好像有时候我在这儿(开心),但是不知道因为什么就会笑。

宫:这段递进就是你的意思,就是观察者不去故意做的跟对方一样,但就是感觉,就是当孩子打针皱眉,我们能感觉这个孩子很疼,当他笑我们同样感觉会开心。我们不用真的在面部上有所反应。

畅:就是比较有感觉。

宫:是。

畅:那不就是镜像神经元在工作了吗?

宫:这边还没说到。这边有两段,一段是匹配的时候会有感受,不匹配的时候单纯的去感知也会有这种效果。而且这些大都是在无意识水平工作的,他指出,我们第一章讲的自杀病人的例子一样,就是说有个医生在给一堆病人会不会自杀做评估,同时摄像机来拍摄医生的脸,过了一段时间,他们跟踪这些病人有多少实施自杀,拿到数据后,调当时医生面部表情的录像,不放声音只放脸,就会发现现实中真的自杀的人,评估时医生的脸就是很担心纠结的意思,其实这些微表情已经证明了这些是高危病人。

畅:但是在当时是没有被评估出来的。

宫:对。当时医生的意识层面没有意识到这些东西。

以上是BB讲的有点像文献综述的意思。后面大概介绍了下Dolores的状态。

宫:他说:Dolores是一个非常聪明而且非常有成就的职业女性,她的那种清晰的表达自我感受能力很强,是有天份的一个人,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特别强。她有时候会感受到或被占据了一些早年的非语言化的经历,而且特别了不起的一种能力就是把(非语言化的)东西给表现出来。她的表达通常是诗化的,很有诗意的那种感觉。

这个病人对妈妈和孩子都非常感兴趣,而且阅读量很广泛,在BB之前做过三次治疗,并且社会功能很完善的,同时情感方面的痛苦是一直在的,她的这种不舒适感在治疗的过程中有时让治疗师都会不安,治疗不是那么顺畅/不舒服的那一种。

标签: class  主持人  读书会  工作室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