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读:这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时间:2018年09月11日|1050次浏览


开学已经一段时间了,孩子经过一个暑假的放松,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对于家长而言,最关心的肯定是孩子的学习了。


然而很多家长都一味的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分数上,忽略了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现如今的孩子们,接受着良好的知识和能力训练,但缺少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对孩子一生来说,这些习惯的培养,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阅读,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理解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不仅关系到整个学习语文素养的培养,而且对他们开阔视野、提高内涵、增加底蕴、放飞心灵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图书市场的不断丰富,阅读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而言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要想孩子爱上阅读,父母首先也要对阅读也产生兴趣。最理想的环境是:充满书香的家。书在家里无处不在,读书是家里成员的休闲活动之一,而且父母经常与孩子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研究发现,规律作息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对长期培养孩子的自律性都非常有好处。每一天,环境刺激影响大脑的变化,我们需要充足的睡眠来进行新鲜的学习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过短或睡眠中断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注意力不集中。鉴于孩子生长发育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在这个关键时期低质量的睡眠可能会有长期的健康影响。



一个规律的作息,是需要家长跟孩子要有长期的努力跟配合,方可见效。


一、根据孩子的个体情况,制定一份作息时间表,没有特殊情况不要轻易打乱;


二、根据时间表调整孩子的生活和生物钟(如果您的孩子现在起居不规律,开始执行的时候需要耐心和恒心,不能操之过急,一周后肯定能有所成效)


三、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晚上10点前一定要入睡,因为晚上10点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之后逐渐回落,如果晚于10点睡觉就错过了长个的最好时间); 


四、一定要睡午觉,调整好午睡时间很重要(午睡时间不适宜太晚,中午12点—下午3点是最佳时间);




近年来,运动常常被大部分的家庭所忽视的,一家人的日常无非就是吃完饭,一起坐着看电视或者玩各自的手机、ipad。


运动不仅仅只是用来增强体质的,其实其它的好处,常常被父母忽视,那就是多运动还可以增强智力的发展和心理健康。



父母可以从这几点入手,慢慢让孩子喜欢运动:


一、找到合适的运动

给孩子多尝试各类的运动,父母要观察孩子喜欢的运动,让孩子自己选择运动的方式和项目,从而每天坚持,这样也可以让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但当你引导带领他们尝试某些运动的时候,要切合实际的考虑他们身体和心理上的健康发育。


举例来说,一个个子不高且偏胖的孩子可能并不适合篮球运动,而一个瘦高的孩子在体操运动方面没有优势。


二、制定运动的计划

设定一个可以合理完成的目标和计划,比如达到每周几次的运动次数和时间。


三、鼓励孩子坚持运动

鼓励孩子要坚持运动,把运动当成自己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也会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从而爱上运动。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承载了家人的希望和全部的爱,从小就娇生惯养,即使是洗碗、扫地之类最简单的事情都不会做。


如果孩子长期不参加家务劳动,时间长了,会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气,使孩子养成懒惰的不良习惯,最后导致孩子产生憎恶劳动,轻视劳动的不健康心理。


在未来的社会中,身体素质的好坏和劳动意识的强弱,将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如果现在不让孩子做家务,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独立性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劳动观念淡薄等不良习惯,那么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父母可以从这几点入手,慢慢让孩子喜欢劳动:


一、告知孩子劳动的重要性

告诉孩子学会做家务,以后独自生活会减轻不少负担,而且做家务对于家庭的重要性,做家务将锻炼他的动手能力,培养感恩之心,并会让他学会耐心和关怀。让孩子觉得做家务既对他自己有好处,也能为家庭做贡献,从心理上乐意做家务。


二、提供奖励

表扬和奖励能给孩子极大的热情和动力,根据具体家务安排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如:每周按时完成后,将获得额外一小时的上网时间。


三、提供条件

要为孩子创造做家务的条件,首先选择适合孩子年龄阶段的简单家务,让孩子能够轻松完成,可以设置几项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做的。如:收拾房间、洗碗、扫地等,让孩子自己选择一两样家务去完成。





当今很多家长,习惯过早地给孩子选好人生轨迹,而且事事替孩子包办,儿童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就直接告诉孩子答案。


这样不仅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权利,而且也使孩子越来越依赖家长,不知道什么是思考,更不会去主动想办法如何解决问题,一切只等待着家长给自己出主意、给出答案。


在这样的环境长大的孩子,没有创新精神,只会人云亦云,更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其实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便会善于发现问题,并且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找答案,才会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一、尊重孩子好奇心

好奇是思考的前提,家长不能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尤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比如孩子对下棋产生好奇的,家长就可以培养孩子如何下棋,并进一步引发思考。


二、充分利用各种机会

所有事情都可以引起孩子的思考。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利用好各种可以引发孩子思考的机会,通过高频次的影响,让孩子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三、向孩子提问

提问是引发思考的重要方式。将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通过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这样做的好处是培养孩子的主动思考的能力,当这种能力成为习惯后,孩子将受益无穷。





分享是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分享是资源的共同享用,当孩子主动与他人分享,并可以遵守承诺,则可以取得他人的信任,为以后交往奠定基础


相反,不愿意与人分享,习惯独享,忽略他人的存在和需要,这样的孩子不合群,即便在集体中也会有孤独感,无法很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如果孩子总是很自私,不愿意分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慢慢让孩子乐于分享:


一、尊重孩子的权利,循序渐进地引导

在孩子不愿分享心爱的物品情况下,要尊重孩子的态度,不能采取强硬的措施,否则会给孩子留下一定的阴影。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他们进行耐心引导,多为孩子讲一些分享的故事或让孩子观察分享的情境。


二、不要让孩子“独食”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总是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会考虑自己,在家称王称霸,在外不懂与人分享。家长不能一味地宠溺孩子,要尽量不赋予他“特权”。比如与孩子一起分享好吃的食物,让他意识到自己不能独占。


三、创造分享机会,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

家长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让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培养合作意识,变得大方得体。孩子产生分享行为时,家长要提供一个积极的反馈,赞扬孩子的行为,这样会让孩子受到很大的鼓舞,学会主动与人分享。家长也要让孩子注意观察与小伙伴分享的结果,从分享行为本身获得愉快的体验,进而强化分享的动机。当分享对于孩子来说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么家长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个乐于分享的人。





礼貌,是对一个人最起码的礼仪要求,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流的通行证,是人的内在品质的具体体现。


人与人之间互相观察和了解,一般都是从礼仪开始的。虽然学习好学校科目和运动是很重要的,但是彬彬有礼的孩子是更受欢迎的。人们更愿意花时间与那些举止优雅的人相处,而不喜欢粗鲁,无礼的人。


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必须有礼貌,这样的孩子才受人欢迎。按心理学上的说法,也就是“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越是懂礼貌的孩子,就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他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欢迎。



家长这么做,就能培养孩子懂礼貌,识礼仪:


一、提高思想认识

对于家长来说,如果自己的小孩子没有礼貌,那么,主要原因应该是家长没有重视起来。有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等将来长大了就自然懂得文明礼貌了,而这些家长教出来的孩子,就是传说中的“熊孩子”。所以家长是时候重视起来,从小开始要教孩子礼貌用语和基本礼仪。


二、注意日常引导

好习惯都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逐渐养成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引导和督促孩子,让他们学会与人打招呼,见面有礼貌,举止文明,这样才能养成礼貌好习惯。



三、要注意及时纠正 孩子的不礼貌行为

比如当孩子打断别人谈话时,要先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家长也要谨守原则,千万别在孩子插嘴时回应他的要求,否则他会不断重复这得逞的行为。在谈话告一段落后,要主动问孩子:“你想做什么,我现在可以来帮你。”让孩子明白,这时候才能听他说话,满足他的需要。





所谓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喜欢自己,自我肯定,这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生活中,只有自己相信自己,喜欢自己,别人才会相信你,喜欢你。缺乏自信心的人,容易感到被周围的人忽略、嘲笑,甚至歧视,因而变得更加自卑,造成恶性循环,带来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反应,危害心身健康,影响学习、生活、工作及融入社会。


一个真正自信的人是怎样的呢?真正自信的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整个社会中的举足轻重,不需要通过做什么事来让别人认同自己,而只凭自己向上的内在需求去做事。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与在不熟悉的人面前的表现不同,就是一种不自信、内心不安的表现。而孩子自信的培养,与父母的互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孩子的自信心,不是一瞬间可以建立起来,还需要家长的多方面工作与鼓励,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慢慢自信起来:


一、尊重和信任孩子。尊重孩子,使他切实地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信任孩子,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并给予积极关注和表扬、切忌包办代替,更不可打击、讽刺。这样既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品质,又培养了自信心。

二、建立合乎孩子能力的目标。父母的责任在于怀一颗期待的新,帮助孩子建立自己每一阶段的适合自己的目标。父母期望过高,目标定的太高,超过了孩子能达到的限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失败感,丧失信心,也不能把目标定的太低,孩子完成得轻而易举,就会变得轻率和骄傲。

三、善于发现并时常肯定孩子的优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活动是十分投入,十分自信的,所以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经常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是孩子充满自信,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千万不要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上,让孩子产生自卑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爱他人、爱祖国呢?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



孝顺让孩子产生道德认识,进而演变为道德情感,最后变成他们的道德行为。


一、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是基本,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而且孝作为传承之道,如果长辈没做好,后辈又岂会尊重自己呢?这话虽然说得过于绝对。但是如果自己不孝顺父母,却指望孩子对其言听计从,这样的人该有多自私。



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动手能力

之所以说有啃老族,不是孩子一定要啃,而是父母的教育让他们只能、只愿意去啃老。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意识会帮助孩子更好尽赡养父母的义务。


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对于孝顺的正确理解。中国传统孝道,应当摒除一些愚昧的部分。

孝顺不是对父母言听计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而且对于父母来说孩子走向独立的人生才是最大的成就。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都是未经发掘的天才。父母是孩子习惯养成最好的老师,正确地引导孩子学习、生活,让孩子自主吸收知识,感受生活的美好,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往期精彩推荐▼

进群 | 孩子最重要的三年,教育问题与名师面对面

我为什么不愿教普通班的孩子?高中老师一席话“骂醒”无数家长

1-14岁孩子的成长“密码”,家长千万不能错过的关键期!


开学特辑

新学期怎样和老师有效地沟通?

开学直播课第二弹!小妙招学起来,让孩子收心!

学校即江湖!开学了,跟校园冷暴力说再见!

家长注意!教育部通知:从小学到高中即将面临的八大改革

开学前,这13道“保命法”务必教给孩子!为孩子安全转发!

福利丨新旅途在即,孩子应该怎样迎接?

你给孩子规划好未来了吗?



图文编辑 | 炼强
文章来源 | 炼强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