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和亲密
时间:2018年04月21日|1827次浏览|1次赞

 今年二月份时,完成了Arnold Richards老师和Arlene Kramer Richards老师的伴侣治疗课程,有些这方面的心得体会。

 我从2009年开始参加了家庭治疗的培训和督导,在家庭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有一条定律:一个家庭的定海神针是夫妻关系。当夫妻双方的关系矛盾长期无法解决,失去平衡时,夫妻中的一方就会拉入其他家庭成员加入夫妻的二人关系,形成一个三角化的关系,而这个忠诚的家庭成员,往往是孩子。譬如,妻子因为丈夫的情感疏远,她投入过多的精力在约束和管教孩子上面。如果可以更好的帮助一个家庭,可能最终在于帮助夫妻意识到他们关系的问题所在,改善适应不良的婚姻模式,我也同时开始思考亲密关系的治疗领域。

    谈到关系,不得不谈到个体,最初开始上精神分析理论课时,第一个感悟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基础在六岁以前就差不多定型了。而如何定义关系中的亲密和爱,也是由父母传递给我们的,所以原初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也是动力取向心理咨询要探讨和意识化的部分。心理动力学概念是指,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和心理功能,帮助我们认识来访者无意识想法和感受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情况,是什么让来访者处于目前的问题和困境中。绝非简单地把现在的问题归咎到过去的人事物上,指责任何人是没有用的。相反治疗效果的产生,可以让来访者意识到阻碍自我发展的潜在原因,开始主动承担自己目前的生活和人生责任。

每对夫妻有各自不同的成长史,早年照顾者特质和童年经历会影响我们寻找怎样的伴侣,发展出怎样的亲密关系。也就是说,当个体带着自身发展过程中那些未解决的内心冲突和矛盾,进入亲密关系后,很可能会对选择的伴侣和婚姻关系感到失望。可以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谈一下这部分影响。

安全感来源于早年是否与一个稳定的客体形成过良好的依恋关系。例如,个体在婴幼儿期有与抚养者分离的体验[1,或者曾经频繁转换的抚养环境,潜意识里会存有被依恋对象抛弃的恐惧。在这一点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美国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她的生平,从中得之一二。内心对安全感的需要会过于强烈,所以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常常看不到自己真实的感情和需要。有时在选择伴侣时,会把对方是否能给自己安全感这个需求放大,无意中忽视了是否是因为两性之间长久的吸引力而结合,形成一个高稳定性低幸福度的婚姻,为以后的婚姻生活埋下隐患。有些父母也会告诉孩子,找对象要找“老实”的,对你好的,换言之,就是不会抛弃你的。安全感是建立亲密关系的考虑因素,但不是全部。

一个足够好的养育关系是,母亲给予婴儿关注和温柔的爱,可以觉察、抱持和回应婴儿的感受,并有时间陪伴儿童早期的成长。尤其对于母女关系,女儿能从依恋母亲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女性身份认同,了解作为女性将来要经历的一系列身体上的变化和常识,知道长大后会有和妈妈一样的能力。母亲和正逐渐成熟的女儿之间存在某种竞争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当母亲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引起一种过分强烈的敌对感觉时,它就会采取怪异的方式并开始于女儿的婴幼儿早期。这种敌对情感也许表现在对孩子的一般性的恐吓、努力讥笑和贬低方面,防止她看起来有吸引力或与男孩子约会等,在她女性发展中总是定下障碍的隐形目标。一个女孩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很早就对自己的女性世界感到讨厌,在情感上脱离自己先天的性别角色,而发展出男子气的倾向和幻想。这种男子气的幻想,如果一旦建立,就会对男性产生一种竞争性的态度。

如果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挫折性的不愉快体验太多,会让儿童使用分裂的防御机制并把不好的体验压抑到潜意识中去,成年后建立的亲密关系,会复制早年和抚养者之间的关系体验,并把潜意识中压抑的部分移情到伴侣和周围人身上。如果个体早年经历的大部分体验是满足和愉悦的,这个基础会让他(她)成年后熟悉愉快和爱的体验,从而寻找和愉快的人相处和建立亲密关系。

咨询师在伴侣治疗中可以帮助他们看到,两人成为夫妻之前已经发生在双方身上的过去,接受自己和对方的过去,然后各自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倾听共情对方,对方有不一样的想法、愿望、欲望和幻想。而一些曾经在原初家庭遭受过忽视和虐待的孩子,会失去自己是曾经被父母帮助和保护的自体感觉,反而会对父母非常害怕和疏远。来访者通过和治疗师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中,建立新的客体关系体验,放下和走出这些过去经历的影响。

人从36岁时开始有性别意识,会一直延续到青春期形成基本的性别认同,一个人要完成性别认同,最终需要向自己的同性父母认同。男孩认同父亲让他感到自己是一个男性,而且在接下来的生命历程当中,会寻找到自己的同伴、同伴的友谊来增强他们的男性特征,我有和父亲一样的行为和品质,我就是男人。这可能就是一个男人性别认同的历程。当孩子处在原初家庭的三角化关系中,被卷入父母婚姻关系,父母中的一方往往会把自己在婚姻中的情感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母亲会把对丈夫的不满向孩子诉说,这样会拉远孩子和父亲之间的距离,导致男孩无法对父亲产生认同感,父亲无法成为男孩心中最重要的男性榜样来认同,会阻碍孩子发展性别认同。另一方面,因为孩子填补了父母婚姻关系中的空隙,和父母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意味着他(她)在原初家庭中无法有机会与父母分离,发展出自我认同。自我没有在父母那里被确认,所以很难在夫妻关系中得到确认感,双方容易产生冲突。形成亲密关系需要双方个体具有比较完整成熟的自我认同和人格。

自尊,分析师有时将其称为健康的自恋,是情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同的人的自尊存在着惊人的差异。健康稳定的自尊是基于对真实自我的良好感觉,并不倚赖于外部评价系统。有人以表面的独立和强悍来维系自尊,而不是表达对同伴的需求,有人以自己对别人的绝对控制感而自豪,这种人可能宁可做出极端行为,也不愿心平气和地接受无奈的事实。有些夫妻为了防止自恋受损,双方在关系中会想获得掌控感,甚至夫妻中一方的成功,也会引起另一方的自恋受挫。个体将自尊仅仅维系于一个方面是非常危险的,尤其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因此将自尊仅仅寄托于一段情感关系中是危险的,需要扩展获取自尊的标准和途径。人格和自尊结构的差异,让每个人建立的情感关系模式是不一样的。有明显自恋倾向的人,虽然不能去爱别人,但仍需要他人来羡慕和支持自己。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没有真实兴趣,无法设身处地共情别人。个体既疏远自己,也疏远别人,因此既不能爱自己,也不会爱其他人。有健康的高自尊,才会有好的亲密关系,然后有好的亲密关系,反过来又能帮助自己提升自尊。这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爱人和被爱。一个人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前,要先对自己诚实。你有什么想法,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想要什么,先发展出自己,接受、尊重和爱真实的自己,这是可以被别人接受和被别人所爱的前提。温尼克特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核心,它来源于我们生物学上的天赋,他称之为“真实自体”。“假性自体”是自体的照顾者部分,它保护着核心,也让自体有能力适应他人的需要。当婴儿的养育以牺牲自体为代价来强调他人的需要时,假性自体和真实自体间就会出现不一致。真实自体的否认由此产生,而相对于真实自体来说这样的掩盖显得不那么真实。在病理中,假性自体因某种程度的伪造而变得虚假。在健康的情况下,假性自体并没有与真实的自体分裂开来,它成功地让我们在与其他人妥协的同时保持住了我们的自我。

处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诚实,也要对伴侣诚实,在有问题的婚姻中,夫妻之间往往会有秘密存在。而在咨询室里,夫妻双方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并回应对方的想法和感觉,咨询师帮助他们理解和意识到彼此的需要。同时让双方明白自己行为的后果和对关系的影响,从而决定可以在婚姻中采取什么行为。如果想要拥有互相理解信任的婚姻关系,需要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

亲密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母婴关系的再现,夫妻之间是互相为对方提供抱持环境的客体,但同时又要处理自己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这需要一个人的分离性和独立性。咨询过程是促进夫妻双方的独立性,因为如果不能独立生活,也就不能共同生活。譬如有时候夫妻陷入依赖与控制的权力斗争关系模式中,实际上双方都缺失独立性,把自己内心不接纳的东西投射给了对方,共同促成了这种模式。这样可以防御看到自己的问题。客体关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专业术语,跨越了内心和人际两个维度。它是指人格中内在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系统,它们在自体内相互联系。在任何关系中,双方的人格都在相互地彼此影响,我们的外在关系与我们的内在心理结构也在不断地相互作用。内在客体是心理结构的一个部分,它形成于个人在早年生活中对重要照顾者的体验。内在客体是基于与原始外在客体之间的体验,并通过现在对外在客体的选择而得以体现。内在客体也会通过它与现在的外在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得以修改。

个体将自体的一部分或是客体投射给其他重要他人配偶、治疗师和家庭成员。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结婚时,他们之间会形成一个联盟,在这个联盟中彼此可能投射自己不想要的或濒危的内在客体关系给对方,从而导致相互投射性认同的状态。婚姻的相互投射性认同系统加强了每个配偶的自体,建立了一个可识别的婚姻共同人格,并支持夫妻关系。然而如果夫妻完全依赖于性格联合来使他们成为一体,那么投射性认同系统就会削弱他们独立的自体,并阻断其成长。

说到亲密关系,有个永恒的话题大概就是爱情了。一开始男女双方陷入爱河,彼此间并不真正了解,会过分理想化对方,而真爱是在去理想化的过程中,还能存活下来的爱情。爱情始于激情,并在婚姻中持续这种激情,同时加入友谊,夫妻也是最好的朋友。亲密关系需要男女双方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但同时具有联合性。换句话说,美好的爱情需要的是一种投射性认同系统,在这过程中没有对婚姻联结的担忧,没有夫妻间彼此投射的修改和容纳,这样才能保证婚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一个运作良好的、成熟的投射性认同系统,能允许个体收回各自投出去的投射,这样自然而然地就丰富了自我,也最大程度地关注了配偶,并把他(她)看做一个独特的个体,在与配偶的互动中,个体也修正了内在客体或部分自我。

正如心理咨询是让改变发生,但我们永远只能改变那些自己想改变的人,不是每个人和每对夫妻都能从治疗中获益。婚姻咨询的根本命题在于,促进双方个体的心理成熟度,至于咨询会让夫妻维系住了婚姻,还是会让夫妻决定分开,这是不确定的。只是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来访夫妻做出自主决定感受痛苦和冲突时,咨询师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咨询师不扮演上帝的角色,这个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单独个体的情感咨询。因为要考虑明白自己想选择怎样的伴侣,拥有怎样的关系,过怎样的生活,这是个人需要担负的责任。没有一个人可以满足你在婚姻关系中所有的期望。最后我认为重要的观点是,伴侣治疗更多地关注在夫妻互动和关系上。如果夫妻一方在成长经历中曾遭受过创伤,有比较严重的心理病理,还是需要个体治疗,伴侣治疗无法替代个体治疗。

当你开始从原初家庭关系中分化出来

当你开始从父母婚姻关系的影响中分化出来

当你开始不再幻想一劳永逸的安全感

当你开始不再重复一直觉得不舒服的依恋模式

当你开始不再是关系中的拯救者、牺牲受害者、索取者

当你开始认出并接受你真实的模样,属于你的独立而又亲密之旅才真正开始

我们需要经历和时间的沉淀,看到自己、他人、关系

这可能要花费一生。



参考文献:

《女性心理学》卡伦.霍妮著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南希.麦克威廉姆斯著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卡伦.霍妮著

《客体关系入门》吉尔.萨夫 大卫.萨夫著

《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精神分析治疗中的自体运用



[1正常分离是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但当幼儿与原始客体(一般是父母)过早分离,分离是突然的、长期的,这种分离超越了孩子可以控制和处理的能力,让幼儿产生了客体丧失感,影响和阻碍了个体的心理发展,这可能就会造成创伤。



 

标签: 伴侣咨询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