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田心理疗法与道家哲学思想的关联
时间:2020年09月29日|1101次浏览

老子、庄子所处的年代是春秋战国时代,那时中国内战连绵不断,医学知识匮乏,经济水平落后,人口平均寿命短暂。人们随时可能受到饥饿、疾病、自然灾难和死亡的威胁,这些危机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和巨大打击,如何应对这种打击是不旮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庄子认为“人之生也,与忧俱生。”意思是人从一生下来,注定会有艰难困苦、生老病死之忧。这种忧患大致有三种,即“生死之困”“情欲之困”“无道之困”。人们对生的眷恋和死的恐惧是原始的本能,生和死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困扰,如果没有一种让人们广泛接受、化解困扰的生死观,好么饥寒交迫、危机四伏的古代中国民众不知会承受多少心理上的苦难。

1,老庄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就是对时势、趋势做出判断,顺势而为,它是一种指导思想、行为原则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与“人为”相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它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事物保持共自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干预,不妄为,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的境界。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无法预料,无法改变,无法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发展的。例如,每个人都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害怕死亡,便死亡时常毫无预兆,突如其来,让我们措手不及。即使意外事故造成亲人死亡的事情时有发生,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不坐车、坐船,不出门。被别人批评、指责后,我们都会感到难受、不愉快,无论你如何告诉自己别害怕、别生气、别难受,也很难去除这些情绪和感觉。对于这些情况,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顺其自然,对无能为力的事“无为”,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在这些事上纠结、纠缠。

之所以要采取“无为”的行为方式,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事物都有自然本性、规律及发展趋势,逆趋势而为往往失败,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自然本性、规律和发展趋势才会取得好的结果。“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对于很多事物的发展不加干预,而是以辅助或引导的方式,使其向着有利于事物解决和发展的方向运行,往往比人为干预的效果更好。“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意思是以无为的原则处事,即不围着某些无法改变的事盲目行事,而是另辟蹊径,看似放弃,实则高明。是最高的处事之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不兵戎相见也能使敌人降服,就是这样高明的军事策略的典范。以无为的原则说话,虽没有直接使用明确的语言,却通过自己的表率行动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或是转换成其他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是一种最高明的表达方式。比如医师让怕患病的患者锻炼身体,并没有直接说“别怕患病,不要怕,怕患病也是没有用的”,而是要求患者按照医师的指导去锻炼身体,使身体越来越健康,自然就达到安心、不怕患病的目的了。

2,老庄的“生死宿命论”对消除恐惧的作用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意思是生和死都是“命中注定”,是自然规律,就像白天和默认的转换是常态,有生就有死,死是在所难免的,从生到死是自然过程,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轨迹,生命也各有长短,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死是必然的,是“宿命”不可违,是从生之时就决定了的。人在自然之中,无法违背自然规律。通俗一点说,无论你是怕死怕得要命,还是完全不在意死这件事,人最终都是要死的,再怕也没有用。围着“怕死”做的任何事都是无用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坦然面对,轻松地活好人生的每一天呢?因此,对于生死,我们应“顺其自然”。庄子“知其不可大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在庄子看来,人要知道某些事情是自己无力改变,“命中注定”的事,是不可逆的,便放弃这种无谓的努力顺应其本性,不在这方面费功夫,好好利用活着的时间,生活得有意义,有质量,有快乐和幸福感。

人生在世,一定可能遭遇一些自然灾难和艰难因苦,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恐慌、畏惧,而是接受,放下,面对,不为此烦恼,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比如预防灾害,解决实际遇到的困难,这样才可以真正减少损失,减少困难带来的烦恼。

庄子“夫大块以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自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意思是,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我把我的生看做是好事,应把我的死也看做是好事。生的时候看到生的意义,死的时候看到死亡的意义,回归自然,安息解脱,永垂不朽。

老子“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意思是,死是可以超越的,人虽死了,但其精神和所做过的好事、善事,对家庭和社会所做的贡献却可以永恒,一直存在下去,如果通过不懈的追求达到了这样目的和境界,才是真正意义的长寿者,死而不亡是最高的境界。如果能够追求到这种境界,也就感觉不到对死亡的恐惧了。不仅如此,生命还可以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光芒,因为这种可以超越恐惧的思维模式,给予人们一种启示,一种追求,由于有了这种启示和追求,人的一生一直处于一种奋发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拥有超出常人的生活热情。在面对亲人死亡的时候,人们如果能够超越死亡,就不会为亲友的去世过度悲伤、恐惧。

3,老庄的辩证法

老子“有无相一,难易相成,长短想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意即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对立的事物。有可以变成无,无可以转变成有;难和易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依存,没有难就不存在易,没有易也不存在难;长和短相互衬托,没有长就显不出短,没有短也显不出长;高和低相互依托等。准确地说,这些事物即对立又统一,一方以另一方为存在的条件。由此可见,人穷的时候不必气馁,经过奋斗总有致富的可能;能力弱的时候不必自卑,经过努力一定会变强;富裕或地位显赫的时候不必骄狂、放纵,也可能会变得一贫如洗,甚至沦为阶下囚;又比如,对于生死,从宏观的宇宙、自然世界看待,生是一种形态,死是另一种形态,生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死也是一种必然规律,生于天地之间,死乃回归自然。生死既对立又统一,这样看待生死,由于视角广阔、多元化,对于生和死就看轻了,对于死的恐惧、悲哀和对生的过喜也就变小了。老庄对事物的对立统一观告诉人们,怎样面对两极化的事物,调整心态,立于不败之地。

庄子有一段“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意思是,我怎么知道贪恋活在世上不是一种困惑呢?丽姬是从前艾地封疆守土之人的女儿,被晋国俘获,当时哭得泪如雨下。到了晋国王宫,宠为晋侯夫人,吃上美味珍馐,才后悔当初不该那么伤心哭泣。我怎么知道,死去的人不后悔当初那么怕死,极力地救生呢?庄子用“后悔”这一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来提醒人们,思维是经常会有念头或者错误的,所以才会后悔。庄子在此借丽姬悔泣的故事告诉世人,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想法,没有必要为了无法改变、无法左右的事情而纠结,执着一念。因为你现在的执着,不仅为你带来痛苦,而且你换一个角度看可能观点会不一样,奖来还可能会后悔曾经为此痛苦。对于那些无法改变、无法大度宽容事物,不如顺其自然。

标签: 森田疗法,道家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