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期起病的双相障碍与强迫症共病研究
时间:2019年01月09日|2049次浏览|1次赞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双相障碍(BD) 常与强迫症 (OCD) 共病,国外已有一些相关研究。本研究探讨青少年起病的OCD是否与BD共病患者间有何区别,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对象为20064月至 200612月期间门诊或住院患者,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4(DS M-I V) 中双相障碍和强迫症的诊断标准起病年龄 13  30临床用诊断提纲(S CI D P) 资料齐全依从性好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共 67,其中男 41, 26,年龄 15  51,平均( 24. 4 ± 8. 0) 未婚 51,已婚 16学生 25,待业 23 ,专业技术人员 8,行政管理人员 4,工人 4 ,其他 3及受教育年限 6 17,平均( 11. 9± 2. 9)年。按 OCD是否合并 BD分为两组。 BD OCD共病组 36,其中男 15, 21平均年龄( 26. 0 ±8. 4) 双相 I  27,双相 I I  9例。不合并 BD者为 OCD 31,其中男 26, 5平均年龄( 22. 6 ±7. 2) 岁。 OCD组男性明显多于共病组(P<0. 01) ,两组年龄相仿(P>0. 05)  

方法。自编调查问卷了解人口学资料,并按 SCI D -P收集资料,同时采用 Ya l e Br o wn强迫症量表 (Y BOCS ) 评定强迫症状。  SP S S11. 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独立样本 χ 2 检验。显著性水平取 α= 0. 05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 OCD起病年龄、受教育年限、曾住院次数与曾住院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05) , OCD病程(P<0. 05) 与治疗时间(P<0. 01) 均以共病组显著较长。 病前性格共病组外向 7 ,内向 29; OCD组分别为 7 24,两组差异无显著性(χ 2 =3. 176, P=0. 365) 

两组强迫症状比较。共病组杂类的强迫思维出现率显著多于 OCD(P 0. 05)。其他各种形式的强迫思维及强迫行为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越来越多的资料发现, BD OCD的共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研究发现:①共病 BD OCD患者较单纯OCD患者年龄大、起病晚;②共病患者临床表现复杂,临床症状更加严重③共病患者的医疗状况多较复杂,治疗依从性差,容易产生医源性精神负担④共病患者病程多为慢性迁延,易反复发作或加剧,疗效不够稳定。Kr ug e r调查143例康复的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发现强迫症状的发生率为7%,并且所有伴强迫症状的BD患者均为双相 I I 型、男性、曾有发作性心境恶劣、以往已有几次心境障碍发作并有较高的自杀事件出现率。本研究入组 BDOCD共病患者 36其中 OCD双相 I 型者 27例、双相 I I 型者 9,单纯 OCD 患者的男性比例高于共病组,这与An g s t 等报道结果类似。而 Ne l s o n等报道强迫症男女的患病率基本相当。造成以上结果的不一致是因为男性青少年更受到家人的重视,抑或是存在着某些生物学的因素 ( 如遗传、神经递质)的影响。本研究还显示,共病组患者的 OCD平均病程长于单纯 OCD平均治疗时间也长于单纯 OCD这一结果与 An g s t 等报道的情况相同。 Ha n t o u c he 等发现 574 OCD患者中有 53%有环性心境,共病者比单纯 OCD者在早期出现强迫症状、抑郁症状、自杀行为等更加严重,而且复发率高,工作中问题更多而且还发现 BD共病 OCD并不能改变强迫症状,但共病者更常出现特殊的强迫症状,例如强迫思维,包括怀疑、攻击 、冲动、性和宗教思想,强迫行为包括重复行为、强迫贮藏、强迫后悔、 反复提问、反复确认。 Ga br i e l e等则发现,强迫思维的严重程度在共病患者和单纯OCD患者中并无明显差异而单纯OCD患者表现出更多的强迫行为杂类的强迫思维例如关于存在的、哲学的及古怪的强迫思维及强迫怀疑更多见于 BD共病 OCD ,而程序化强迫行为则更多见于单纯OCD患者。 本研究未发现 BD共病 OCD者的强迫行为与单纯 OCD者有显著差异。 

我们认为, BD OCD的共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少,有必要作进一步研究。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