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技能训练在儿童孤独感干预中的应用
时间:2017年05月08日|1303次浏览

社会技能训练在儿童孤独感干预中的应用

韦耀阳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  湖北武汉 430071

摘要:儿童社会技能缺失是导致其孤独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对孤独感儿童进行社会技能训练显得十分必要。根据社会技能训练的相关理论假设,研究者们一般从行为、认知、情感三个角度对儿童交往技能进行训练。儿童社会技能训练常用的方法有“榜样策略”、“行为塑造法”、“角色扮演”、“系统训练法”等等。

关键词:孤独感儿童社会技能训练

 

Social skills training in the intervention of children's sense of loneliness

 Wei yaoyang  

(Education DepartmentWu han University Wu han  430071China)

 

AbstractSocial skills deficits is the major cause of the loneliness of children ,so 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children who has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to train his social skills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of the Social skills training ,  researchers generally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o start the training of children's skillsbehavior,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training commonly used method of "model strategy""acts of shaping law""role playing""systematic training method" and so on.

Key words:lonelinesschildrensocial skills training

 

Leung认为[1]孤独感是指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实际的交际水平与对交往的渴望产生距离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虽然一定程度的孤独感有利于个体的成长,但儿童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则会导致适应不良,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儿童的孤独感的干预研究。在孤独感干预问题上,国内研究较少。国学者主要运用社交技能训练、信心训练、认知调节等方式对孤独者进行了团体辅导,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社会技能训练是目前减少儿童孤独感的行之有效方法之一,对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功能,增强儿童的适应性等具有优势。本文主要探讨社会技能训练在儿童孤独感干预中的应用,简要分析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情况和未来前景。

社会技能训练的必要性

在现有对孤独感干预的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孤独儿童的社会技能和技巧,这里隐含的假设是如果儿童自身的社交水平提高了、认知合理了、自信心强了,那么儿童的孤独感也便会降低,这个结论应该是勿庸置疑的。大量的研究表明,孤独感与社会交际有显著的相关。邹鸿[2]1998)在“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功能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考察了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在社会支持网络中,获得同性朋友和教师的价值肯定、指导和情感支持越少、互选朋友越少、同伴接纳水平越低,其孤独感越强;在陪伴与亲密度维度中,感知到的同性朋友和父母的陪伴与亲密感越少、互选朋友越少、同伴接纳水平越低、其孤独感越强;与同性朋友、父母和教师的满意度越低、互选朋友越少、同伴接纳水平越低,其孤独感越强;来自母亲和同性朋友的惩罚越多越可能体验到强烈的孤独感;与父亲和同性朋友的冲突越多、互选朋友越少、同伴接纳视频越低,孤独感越强。高孤独感的儿童交往技巧较差,因此,提高交往技巧、适应新的环境是减少孤独感的有效方法。

社会技能训练旨在通过干预方案的实施,帮助社会技能缺失者掌握社会交往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改善其社会交往能力。儿童社会技能缺失的外在表现形式虽然有很多种,但是,从缺失的方向性看可分为两大类:[3]一是社会性退缩;一是社会性攻击。而这两类行为反应均会导致儿童同伴关系不良,社会适应性差,成为“社会孤立者”、“孤星”,体验到较多的孤独感。有研究结果表明,有孤独感的人往往社交技巧、社交能力较差、有更多的社交焦虑,更抑郁和神经质(Jones,Etal,1981;Hojat,1982)。

由此可以知道,儿童孤独感的产生与其社会技能缺失有重要关系,社会技能缺失的儿童更容易体验到孤独感,在对儿童孤独感进行干预的过程中,进行社会技能训练,帮助儿童掌握社会交往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改善儿童的同伴关系、增强其社会适应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社会技能训练的理论假设

20世纪30年代以来,关于儿童社会技能的研究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将社会技能训练看作是一种改变或增强各种社会交往能力的手段。现代社会技能训练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技能缺失”假设。其要点是:(1)许多儿童因为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而体验到同伴关系困难;(2)社会技能是能够习得的,儿童可以从干预中学习社会技能;(3)儿童从训练中获得的社会技能可以概化到同伴集体中并指导他解决同伴关系问题。[4]而消极的同伴评价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导致儿童的孤独感,在对儿童孤独感进行干预时,通过社会技能训练改善其同伴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当代对社会技能缺失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的学者同意将社会交往技能看作是一种将一系列的行为的、认知、情感的过程和谐地结合起来的能力。在行为、认知、情感三方面,又有许多因素被视为“技巧的成份”。因此,对“社会技能缺失假说”的检验,正是从行为、认知、情感三方面展开的。

社会技能训练在儿童孤独感干预中的应用

从有关文献看,孤独感的干预与治疗目前尚没有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模式。Young(1979)曾以Beck的认知行为法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较早提出了一套针对长期孤独者进行个别治疗的模式;Peplau和 Perlman从其孤独的认知观出发,也探讨了孤独的应付与干预策略[5]

有关孤独者的团体咨询迅速发展, 如Murphy,Kupshik[6]曾用社交技能训练、角色扮演等帮助其提高交往水平,改善人际关系。由于孤独者往往存在社交技巧拙劣及其它心理障碍,难以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因而大多数有关孤独的干预研究以社交技巧训练为主,并综合运用其他技术,如认知调节、敏感性训练、自信训练、情绪表达训练等现代人、际关系的咨询与治疗技术,这些研究因其对孤独的涵义理解不一,其侧重点也不尽一致。

大多数研究者将社会技能训练看做是一种改变或增强各种社会交往能力的手段,并根据广义的教育或学习原则对各种干预方法做了区分。由于人们认识到社会技能在生活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社会技能评价研究与训练在教育和心理治疗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曾风靡一时,形成了一股浪潮。迄今已有大量相关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研究者们一般从三个角度对儿童交往技能进行训练:行为角度——榜样策略、行为塑造等;认知角度——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训练(周宗奎,1992;陈益,1996) ;情感角度——方法。[5]例如,当缺乏社交技能的儿童偶尔主动地和别人交往的移情训练(默森,1989)等。下面将介绍社会技能训练常用的几种方法:

1.“榜样策略”。鼓励儿童观察成人或同伴展示的某种社会行为,让儿童学习的方法被称为“榜样策略”。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仿效周围人的某些动作、言语,从而习得一些社会化的行为,当这种行为受到奖赏强化时,就会得到延续并扩展到其它领域,榜样引导法便是利用儿童的这种天性,选择生动的形象作为典型,感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其中这里的榜样可以是电影、电视、网络中的虚拟榜样,也可以是真人现场示范,这两种模仿技术对提高儿童社会技能方面都很有效。OConner[7]1969)最早将榜样作用通过播放示范电影的方式用于退缩型儿童的干预。此后一些研究者发现,观看录像榜样能增加孤立型学前儿童在自由游戏时的社会行为。同时也有人提出不一致的结果,认为由影片所施加的榜样作用还不足以导致儿童发生明显的行为改善,而由真人进行的现场示范能有效地增加退缩型儿童的交往。(Michelson,1986)。总而言之,榜样示范作用的潜在效能已经得到证实。研究者还确立了一些促进榜样作用的措施:提供多个而不是单个榜样从事理想行为;榜样应表现多种行为以促进观察者反应的多样化;让观者者觉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并且可在观察之后提供行为的演练机会。例如,要对儿童“合作”的社会技能进行训练,可以采用“榜样策略”,给儿童播放电影里面超人是如何跟他人合作而打败怪兽的,也可以要求其比较尊敬的老师或长辈来进行合作完成任务的示范,同时同伴示范也是比较好的方法之一。

2.“行为塑造法”。让儿童与同伴从事某种活动,当表现出某种社会行为时,便给与社会的或物质的奖励,来增加某些适当的社会行为出现的频率的训练方法被称为“行为塑造法”。例如,当缺乏社交技能的儿童偶尔主动地和别人交往时,我们就用拥抱、抚摸、微笑或奖励等积极方式来肯定这种行为,久而久之,他就巩固了这种行为,最终达到改善其人际关系,减少其孤独感的目的。在使用“行为塑造法”对儿童的行为予以强化的方式有很多,但要注意以下几条原则:理想反应出现后应尽快提供及时的强化,强化应该经常出现,特比是在行为刚刚发展的阶段;新的技能一旦牢固建立之后,应该采取消退程序。另外,“引导”和“塑造”是保证保证行为塑造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社会技能训练一般是要建立一系列社会行为顺序,对社会技能严重缺失儿童来说,正确反应较少,要直接强化是很难的,对接近目标的每一点进步都予以强化才能逐步靠拢目标。

3.“角色扮演。就是设置一种情境,让儿童在给予的情境中予以表现,从而学习充分履行角色的方法。也就是说,让缺乏社会技能的儿童在一种特定的或创设的情境中扮演某一角色,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和自己应尽的角色义务,通过亲身体验直接习得和掌握某种社会交往技能,从而有助于他们改变态度和行为,改善其同伴关系,最终达到对其孤独感进行干预的目的。”在对儿童抗击挫折的能力进行训练时,可以先对其进行讲解应该怎样正确应对挫折,然后要求他将正确的反映表演出来。

4.系统训练法。是一种将概念指导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这种社会技能训练、学习的模式的依据是行为改变的社会认知理论。训练的主要目标是:第一,增强儿童的社会技能的知识或概念;第二,帮助儿童将概念转化为熟练的行为;第三,促进技能的保持和概括化到情境中去。对社会技能进行干预的训练包括如下步骤:第一,让儿童学习有关交往的新的原则和概念(如合作、参与等) ;第二,帮助儿童将原则和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特殊的行为技能(如某种亲社会行为) ;第三,在同伴交往活动中树立新的目标(如交到新朋友) ;第四,促使已获得的行为保持或在新情境中的概化;第五,增强儿童与同伴交往的信心。由于比较综合系统,社会技能训练的系统训练方法现在已越来越普遍地被采用。

总之,社会技能训练集中在对社会交往有影响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上,使儿童懂得适当反应方式,如:目光接触、声调友好、向他人提出恰当合理要求、对他人的不合理要求做出恰当反应等,从而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减少其孤独感,促使他们健康发展。在对儿童孤独感进行干预的过程中采用社会技能训练的方法,通过提高其人际交往技巧,扩大人际交往范围,来减少其孤独感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仅仅单独采用用一种方法来减少儿童孤独感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在对孤独儿童进行社会技能训练的同时兼顾其他方面,如注意人格的培养、归因训练、提供社会支持等等。

   

参考文献:

[1] Valerie.McGahaJacki Fitzpatrick.Personal and social contributors to dropout risk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J].College Student Journal200539 (2)287297.

[2] 邹鸿.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功能及影响因素[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8.

[3] 周运浓.儿童社会技能缺陷与教育对策[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8(2)7275.

[4] 刘志敏.儿童同伴关系与社会技能训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5(6)5456.

[5] 吴剑.孤独感及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2006(7-8)105110.

[6] MurphyP.M.&KupshikG.A.Loneliness,stress and well-beinga helper’s guide.LondonRoutledge1992.

[7] 周东奎.儿童社会技能缺陷及干预.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4)3641.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