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技术丨情感治疗:“热情”与“共情”
时间:2020年10月13日|1520次浏览|1次赞

在《主体间性心理治疗》中,作者说:“咨询师对来访者经验的支持和接纳与“热情”不是一个概念(人们通常认为热情就是共情)。”

 

这让我想到,很多人认为对他人热情就是友好的表现。而且很多父母也觉得热情地对待孩子,孩子一定会喜欢的。

 

但其实对他人的理解和支持的方式叫做“共情”,而不是“热情”。

 

甚至在不恰当的场合刻意热情,还会让人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不恰当的情绪表达就是在远离理解和支持。

 

其实热情的父母通常是对孩子没有兴趣的,他们并不是真正关心孩子的困难,也不是关心孩子的情绪,却很可能有道德绑架的问题,并且十分严格。这很可能是在遮盖他们难以理解他人的笨拙,和潜藏在热情之下脆弱的自己——我都这么热情的对待你了,你一定觉得我很好吧?

 

有经验的咨询师或合适的父母,应能接受来访者或孩子对咨询师或父母的具有不接纳的情绪和情感。并对情感做出相应地回应。

 

但脆弱的自体会用热情回避不接纳的事实,所以造成孩子的痛苦一直都不被理解。

 

比如“当婴儿哭泣或尖叫的时候,细心的抚养者会立刻行动起来,缓解婴儿的不适感。当婴儿发出满意的咯咯声时,婴儿对某事物专注的表情也会得到父母或者抚养者的认同。”(《主体间性心理治疗》

 

这看似简单的步骤,其实“难倒”了很多家庭。他们对着哭闹的孩子或过度热情、或束手无策、或抱怨连连、或打骂恐吓,甚至自己惊吓过度。

 

而对着咯咯笑的的宝宝要么微微示意,要么无视走开,要么继续过度热情。

 

合适的做法是“立刻行动,缓解婴儿的不适。”这需要敏感地体会到在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并采取行动,行动的目的是缓解他们的情绪情感需要。而热情的父母,恰恰在回避对方的情绪情感需要。

 

对着咯咯笑的的宝宝,认同孩子专注的表情,并回应孩子愉悦的感受和体验,也是对他们情绪情感需要的正确回应。

 

当养育着能够识别他们的喜怒哀乐,并给与保护、支持、安慰时,孩子就会跟养育着发展出亲密的关系。(《主体间性心理治疗》)

 

反之,心与心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变得无话可说。

 

长大后的来访者通常在无意识的驱使下,会渴望在任何环境、跟任何人获得全新的体验。所以他们有时会跟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人发怒,或对某个陌生人感到失望。而当他们面对咨询师的时候,也在渴望从咨询师那里获得不一样的情感共鸣体验,以得到治愈。

 

在《主体间心理治疗》书中,作者简单概括了治疗师对来访者进行情感反应的方法:

 

“首先(第一),治疗师必须能识别来访者自身不能识别的情感。来访者或许不能识别他自己正在经历的感受或者难以形容自己的感受。通过帮助来访者识别、命名、区分这些情感,治疗师就帮助来访者完成了自我认知的过程。

 

其次(第二),治疗师还需要对自豪感或者其他的一些类似的情感给与强化与确认,这可以帮助来访者巩固其体验愉悦与幸福的能力。最后,通过关注、接纳、调节来访者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虑、害怕、悲伤、气愤),治疗师可以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整合。

 

这些做法有利于增强来访者的统合感以及自我经验的连续性。


这两点在咨询师或抚养者中的很多人都可能做得不到位。

 

第一点,识别情感。

 

由于很多家长会忽视这点的重要性,他们面对哭闹或咯咯笑的孩子,没有给与情感识别。他们并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不是很失望啊?或者你是不是很兴奋啊?并作出情感协调的回应。以至于很多长大后的来访者仿佛只有愤怒和高兴两种情绪。

 

而且长大后的他们也只能识别出别人身上的这两种情绪,比如丈夫看到妻子不高兴了,会说:她又生气了。而只有看到她笑了,才会觉得:开心了吧。

 

但其实根据lzard(1971)的类型理论,婴儿天生就具有兴趣-兴奋、兴奋-愉悦、惊讶-惊恐、害怕-恐惧、苦恼-痛苦、生气-愤怒、厌恶、轻蔑、羞愧-羞辱等情绪类型。而随着婴儿的长大,会出现更多情感体验,如关爱、信任、爱、满足、慷慨、骄傲、尊重、勇气、乐观、道德感、怀疑、嫉妒等。

 

咨询师能够准确识别、命名并帮助来访者区分这些感情,对他们来说就是自我认知的过程。

 

明确地告诉来访者:你看起来很惊讶。或者你好像有点失落。

 

在第二点中,很多咨询师能够做到给与正面的强化和确认,也能够关注和接纳。但对于如何调节来访者的情绪,才是更难以操作的步骤。以至于很多人就停留在前面半截上,而无法继续进行。

 

就像面对着哭闹的孩子束手无策的父母,很多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情绪时也不知如何调节。貌似最多的方法是:“想哭就哭吧。或者你可以悲伤。”但只有这些是不够的。

 

如何调节情绪是咨询师需要自我提升的技能。

 

有些书籍会教会我们怎么改善情绪,有些疗法也会通过冥想、写信、脱敏、内在小孩等方式进行工作。当然,还有些时候需要咨询师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建议来访者更直接的表达需求、或有回避一些刺激情绪的环境等。这需要针对不同情况调整不同的方式。咨询师需要不断学习如何调整各种情绪,来增加调节情绪的技巧。

 

另外,也不能完全套用(第一)、(第二)的步骤。因为每个来访者创伤的位置不一样。比如有些来访者对于识别情绪非常在行。

 

通过询问:“你现在有什么感觉?”往往就能探测出他们识别情感的敏感度。

 

有些人会说:“我没什么感觉”。而另一些人会说:“我有一点悲伤,还有一点失落。”

 

对能够敏感识别的来访者,咨询师若再做很多识别、命名、区分的工作会显得多此一举,甚至让来访者质疑你的专业性。他们可能更需要的是关注、接纳和调节。我们需要进一步去探索他们的需求是什么,然后给与合适的情感治疗。




作者:许艳丽 二级心理咨询师 动力学取向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