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关系聚焦」与简德林的经典聚焦之区别
时间:2021年08月31日|790次浏览

「内在关系聚焦」与简德林的经典聚焦之区别
 陈艺文 James 品蕴沟通俱乐部

「内在关系聚焦」是安·薇瑟·康奈尔(Ann Weiser Cornell)和芭芭拉·麦加文(Barbara McGavin)开发的心理治疗系统和过程方法,她们对尤金·简德林(Eugene Gendlin)于 1960 年代末发现和开发的聚焦过程方法,精细地加以改进并做了扩展。「内在关系聚焦」是一种过程,可以用它来进行情绪疗愈,也是获得积极能量和洞察力的过程,从而让自己的生活向前发展。

康奈尔当时是芝加哥大学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于 1972 年遇到了简德林,跟他学习聚焦。1980 年,她开始与他合作,一起教授聚焦工作坊。利用她的语言学能力,康奈尔帮助发展了聚焦引导的概念, 在 1980 年代初,她开设了聚焦引导的第一次研讨会。她继续这一过程,继而和芭芭拉·麦加文一起发展出「内在关系聚焦」。

「内在关系聚焦」与简德林的经典聚焦之区别

在 1978 年出版的《聚焦》一书中,尤金·简德林把聚焦的过程概括为六个步骤:整理空间、形成体会、找到把手、感应、叩问、接纳,这就是简德林的经典聚焦。1980 年代末到 1990 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内在关系聚焦」,是一个更流动的过程,对简德林的经典聚焦过程做了删减调整和修改。例如,在「内在关系聚焦」里没有整理空间这一步,而是对身体进行心理“扫描”,来找出什么是身体感受着浮现出来的,需要留意些什么。并不像经典聚焦的步骤里那样,要把一些问题暂时“移出”(译注一:即整理空间那一步的做法)。在「内在关系聚焦」里这么做,是为了更充分地接受或发现可能需要关注的部分。

在经典聚焦里有叩问这一步,而在「内在关系聚焦」里并不这么做,聚焦者通过「在场」,然后那些隐隐约约的感受、飘过的思绪和尚未成形的信息等等这些想要表达的东西,就像是得到了允许,就可以更容易地浮现出来。我们会给出温和的建议,而不是提问,以免干扰了过程或使注意力从内在体验上转移了。这一阶段(译注二:「内在关系聚焦」四步中的第三步:深化连接)包括了经典聚焦中的感应那一步,在「内在关系聚焦」里,这是一个重要的、也用时比较长的一个阶段。这其中包括:和它(感受到的体验或部分自我)在一起安定下来,“陪坐”在旁边,从它的立场感受它的感觉──包括它想要什么和不想要什么。

「内在关系聚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不否认任何想法、感觉、或部分自我,甚至也不否认内在的批评,不试图去除它们,而是和这些部分都在一起,试着理解各个方面,去感受它们想要传达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康奈尔把这叫做“彻底接纳所有的一切”。另一个核心原则体现于在场这个方面,即「自我临在」:温和地倾听,静静地专注于聚焦过程中出现的所有事情。另外,康奈尔鼓励使用特定的语言,及特定的语言模式或思维模式,并将其称为“在场语言”,以促进这一过程。顾名思义,「内在关系聚焦」将聚焦者与他内在的感受的关系或与内心生活各方面的关系放在首位。「内在关系聚焦」的作用,就是为了支持和增强这种关系。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